2021年9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81期(总第360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地域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视角
■韩晓娟
《教育导报》2021年第81期(总第3609期) 导报三版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地域文化涵育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宝贵资源。高校要把地域文化利用好、把优秀文化发扬好、把文化基因传承好,以崭新视角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改变视角,应对“三不”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改变旧视角,以不一样的视角另辟蹊径,审视问题,以独特创新的教学方法,着重解决目前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三不”问题: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不足。

目前,思政课堂问题表现如下:一是普遍仍以传统的授课模式为主,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表演者,导致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学习内驱力不足;二是课堂教学以灌输性教育为主,启发式教育不足,严重影响学生形成“双创”思维品格;三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组织、教学艺术等方面、缺乏创新设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 .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力度不够。

当下,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忽视地域文化的价值挖掘与运用,思政课教学凌空结网、不接地气,导致地域文化底蕴浅薄,历史人文积淀不足。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不集中。

长期以来,思政教育对校内外专家资源、文化场馆资源整合不够,缺乏将本土地域优势资源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意识。我们从三个层次确保校外资源“合纵”:一是顶层设计从政策法规进行保障;二是中层设计制定一系列运作机制,如协作联动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考核机制等;三是底层设计指向措施和手段,场馆文化融入学生五门思政课程、教师思政教育等渠道和办法。以此构建学校、场馆、社会协同文化育人模式,

二、六大举措,助推问题解决

1 .建基地拓资源,实践教学“落地”。

学院先后与绵阳市委组织部、绵阳市社科联共建市级重点社科研究基地“党建研究中心”,与绵阳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绵阳市司法局共建法律援助站,学校采取校地、校馆共建等方式,先后与梓潼两弹城、黄继光纪念馆、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十余个红色场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开展教师培训、实践教学等活动,实现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地”。

2 .聚焦重点内容,创生教学模式。

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和优秀因子,是思政课教学改革重要方面,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构建了“346”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即:3个主题教育为内容(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4类教学资源(思政课程资源、学校活动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网络平台资源)为支撑,6大精神(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三线精神、王右木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为重点内容的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3 .立足课堂改革,实施“三五六”教学法。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课堂。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等课程群实施“三五六”教学法,“三五六”课堂教学模式是指立足“三个三”,具体课堂内外采用“五讲教学法”,最终烹饪出一道“六味调和”的“大餐”,构建让学生“感兴趣”和“有启发”的思政课堂教学。

“三”即“三典融入”、“三法强化”和“三步递进”:以“典型教育素材”、“典型教学案例”和“经典地方史资源”融入教学。以此实现“知识-方法-境界”三步递进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更加凸显“以情育人”的情感力量,最终达到课程非单纯知识教育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

“五”即五讲教学法:对照讲(对照中央精神、教材精神,突出政治性);针对讲(针对学生困惑、错误思潮,突出针对性);引导讲(突出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调动积极性,突出引导性);精炼讲(突出教学重难点、有舍有得,突出有效性);特色讲(与地域红色文化结合,与学生专业结合,形成教师的特色讲课风格,突出个性)。

“六”即“六味课堂”:通过教学,最终烹饪出一道“六味调和”(政味、趣味、品味、鲜味、情味、余味)回味无穷的“大餐”,为学生成长输送必要的营养。

4 .评价注重过程,开展“五个一”活动。

为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课题组采用“特色文化专题+内容渗透”方式,开展“五个一”系列活动:阅读一本中华文化典籍,观看一部文化方面影片,寻访一处纪念场馆,撰写一篇读(观)后感,聆听一次专题讲座;实现场馆教育全覆盖,并将该项成绩纳入平时成绩中,将德育评价结果纳入学生评优、评先和入党的范畴,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将德育评价结果纳入班级考核,鼓励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积极向上的氛围。

5 .统筹专家资源,“八支队伍进课堂”。

依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选聘高水平专家担任特聘教授,统筹好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八支队伍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的要求,启动“八支队伍上讲台”讲思政课活动。陆续邀请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中心宣教科景富国、刘强、杨孟昀、中国工程物理学院曾昭雄等陆续走入思政课堂,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有利于青年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深入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使之进一步坚定信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6 .拓展网络资源,微课堂覆盖面广。

根据大学生“无人不网、无处不网”的时代特征,学校与尔雅、超星等网络平台建立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将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从海量的网络资源里筛选出来,用好的艺术作品引领校园文化新风尚,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展示载体,建立“话媒说”等公众平台,丰富与完善学校的思政资源。

(韩晓娟系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该成果系2019年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项目“地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及案例整理(19 JDSZK09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