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81期(总第3609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书与盐
■夏丽柠
《教育导报》2021年第81期(总第3609期) 导报四版

■夏丽柠

盐,对于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勿需多言。离开盐,我们都活不下去。

那么,书呢?没有书,我们能活吗?关于书与盐的联系,我想了好久。

在古代,产盐的地方都不愁吃喝。李静睿在小说《慎余堂》里就写了几家四川自贡的大盐商,身处北洋军阀乱局之中,既要照顾生意,又想审时度势。一心想着,别吃了混战的亏,颇为辛苦。其中生意最大的余家掌柜,甚至带上妾小跑到京城,借夜夜笙歌之名探听小道消息。自贡的盐工日日在井边辛苦劳作与京城的饕餮腐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盐工们是踏实的,每天日头一出来,白花花的盐就晒在面前。盐是食物,也是生计,这一点,盐工们想得很透彻。余掌柜在京城,钞票来了又去,只见钱不见盐的日子,令人忐忑不安。终于,在欲望的折磨与时局的重压之下,余掌柜变成了一个只认钱不认人的老怪物。在余掌柜心里,盐比钱,要重要得多。

那么,书呢?读书是否比赚钱更重要?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有多少人反驳我。

要想说清楚这件事,恐怕就得追问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在读书是为了“出世”还是“入世”的问题上,我们的先哲孔子与老子已经说得相当明白了。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引发思考,而思考之后,要去寻求实际的答案。学与思,是一根闭环。孔子的讲法,明显是为了“入世”准备的,讲求实用。

老子则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就是说,陶器是用土揉捏而成,中间是空的,才有用。用现代思路理解,就是将自己放空了,才能往里装东西。老子当然是出世的想法,认为存在是种虚无。

两位先贤说的都没错,各有利弊,归结为个体人生哲学的选择。但是,倘若将这个选择放在读书上,我更认同老子。

人,从哇哇落地到寿终正寝,不懂的事情实在是太多,恐怕一生也学不完。我们不可能永远迷恋学校系统教育的状态,也不能任由自己徜徉在社会的大学堂上。

因此,读书,便成了我们生活里的彼岸。累的时候,读本书,放下身体与精神的疲惫。悲的时候,读本书,将自己的眼泪释放在故事情节之中,就好像书中有人陪你一起落泪。高兴了,也读本书,告诉自己乐极可能生悲。痛苦了,再读书本,发现原来被生活欺骗的人,不只你一个。

于是,我们将自己想象成一只空而透明的玻璃杯,在不同的生命时刻,往里填书。填过之后,再放空。

《锵锵天下行》里的罗朗,是位厨师,称自己是放盐的专家。他说,任何菜品都要放盐,用于提鲜。可当你在菜里尝到了咸味,就说明盐放多了。盐之于菜,应该是不存在的存在感。

读书之于生活,也是类似的道理。当你觉得书读得足够多了,不需要再读了,就说明你的求知欲还不够,你手里的那只杯子还没放空。

对于读书,我们要始终保持空杯心态,就像食物里的盐。读书未必致用,即使只为了在生活中,拥有那种像不存在一样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