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13期(总第3010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苦茶
■张猛
《教育导报》2016年第113期(总第3010期) 导报四版

蒲公英,在我们这儿叫婆婆丁。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在空旷的野外就有三三两两的人俯身垂首找寻散落在枯草断茎间的苦菜,它们从冰雪中苏醒,在早春薄凉的风中酝酿,然后,在阳光的召唤下悄无声息地钻出泥土,呈现给盼望它的人们一脉久违的苦涩。

许多年来,那些叶绿根白翻卷交错的婆婆丁都是以蘸酱菜的身份出现在饭桌上,享受美味的时间甚是短暂,然后就匆匆别过,再等一年。

一个春末夏初的日子,同事送我一包轻飘飘的茶,打开才发现竟是晒干的婆婆丁。它们蜷缩着,枯黄地纠缠在一起。同事说,这是她母亲从老家的山上挖的,母亲知道做教师的女儿累嗓子,每年春天都挖很多晾干攒着,供她喝一年。

当我把来自遥远山间的“茶”放进透明的玻璃杯里,看着它们在水中起起伏伏慢慢舒展开来,直到还原为一株碧绿的草。水渐渐绿着,喝一口,苦丝丝的,清清爽爽,回味无穷。正是靠这包“苦茶”,我闯过了春夏之交那旺盛的火气,竟没有犯咽炎。

从此,就爱上了婆婆丁的另一种吃法。

河开了,树绿了,野外就有了一双双寻觅的眼睛。在城郊公路下面,有一大片河滩,老树稀疏草地绵延,是挖菜的好去处,但近几年挖婆婆丁的人比婆婆丁还多,你来我往,走半天也难觅半筐,而且小的居多,吃两顿就所剩无几,还哪有晒的份?

后来,不吃婆婆丁的父亲也出去挖。他四处打听,知道更远的二道河桥那边多,就骑自行车去,遇到沟沟坎坎的地方还要扛车子过去,每次往返几十里,回来时灰头土脸的。那边菜大,人也多,有些人早起开车去挖,再拉到市场卖。所以,父亲少有满载而归的时候。夏天悄悄过去,看着晒干后还不满一袋的婆婆丁我都舍不得喝了。

国庆长假去乡下岳父家小住,院子里放着一个大笸箩,里面盛满了浓绿干枯的碎叶,在明晃晃的阳光下散发着苦涩的清香,妻子告诉我,那是给我晒的婆婆丁。原来,岳父母知道它这种神奇功效后,有空就去甸子挖,也常常跨过墙跑到左邻右舍去找,把剩下的菜根儿种到园子里。有缭绕的烟火以及鸡鸭猪狗粪肥的滋养,两场雨后,墙角树下婆婆丁的影子便随处可见,它们疯长着,叶子肥硕,绿得发黑,岳母把叶摘下来,根留在土里。

在清水中浸泡洗过的婆婆丁,被乡村风日吹拂着烘烤着,最后在粗糙枯干的手中被轻轻揉碎,成为此刻我杯中最淡,也最浓的苦茶。

这些来自大地深处的苦涩,不知滋润了多少干涩的喉咙和浮躁的心灵,这样的苦茶饱含泥土的清香,以及在岁月中默默流淌的一脉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