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13期(总第3010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育,为生活而教
——新津县万和小学的乡土教育实践
■本报记者倪秀何文鑫文/图
《教育导报》2016年第113期(总第3010期) 导报一版

今年9月8日,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来到新津县万和小学慰问教师并了解学校办学情况。参观完后,王东明称赞道:万和小学作为一所乡村小学,具有很高的办学水平,很有办学特色!是“四川农村学校的典范学校”。

这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能赢得省委书记如此点赞?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了万和小学。

万和小学的孩子在田园氛围浓厚的校园内愉快游戏

“让孩子不忘来路”给乡村孩子田园的环境

万和小学位于新津县兴义镇,始建于1911年,由中国现代心理学泰斗、人民教育家刘绍禹的父亲刘南轩捐资创建。

最初的万和小学占地仅6亩,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学校变成“抱得下那么大”,学生活动空间受限。

变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万和小学开始扩建和改造。原校长何飞周末也不闲着,到学校查看建设情况,对设计中的一草一木进行把关,带着老师去外地买花草树苗。在“普九”和义务教育均衡的大背景下,校园面积逐步拓宽到75亩。

万和小学的硬件在很多人眼里也许并不“气派”,除了一栋四层的教学大楼和塑胶跑道外,其余的都是老旧的房子。但行走在这样的校园里,午后的秋日阳光从院落的大树漏下来,记者仿佛穿梭在博物馆内。

校门口挂的是巴金所写:读书时认真读书,玩耍时认真玩耍。进校门之后,是一个鱼之家水晶宫,除了锦鲤,大多养的都是兴义镇本土的鱼。再往前走,是200米的礼仪路,上面挂着土槽和鸟窝,浅浅的流水安静地流淌着。一派江南水乡的静谧与川西小镇的闲适。连老式的拖拉机、上百年的菩提树都进了校园。

“梅兰竹菊”“春夏秋冬”八个韵味小园里,是相应的植物和书画点缀,“春兰书屋”里,童话寓言、散发书香,绿地、秋千、小屋、蘑菇、智慧树……孩子可站可坐可躺,或阅读或静观。

乡土文化陈列室里摆放着家长和孩子们四处收集的农具和旧时生活用品,竹编蒸笼,蓑衣、斗笠,大石碾……孩子时常走进来,触摸乡村的历史。

“利用园内空间,调剂生活节奏,这是学校关于素质教育的考量。”万和小学副校长周泽英介绍,这些校园景观,学校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来打造。学校希望孩子们看到这些东西,就想去阅读、体验与品味。

万和小学的学生来自于兴义镇下辖的12个村,除少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外,学生都是当地农民的孩子。无论是传统的农耕,还是如今的有机生态农业,农业始终是兴义镇的支柱。但学校观察发现,现在的农民家庭独生子女多,孩子平时基本没有参与农事,甚至不辨小麦和韭菜。

“其实大多数农村的学生最终是回到乡村。”周泽英说,学校在教育上就要格外重视培养孩子爱农、敬农、知农。同时让他们具有乡村生活力,而培养这种生活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不忘来路,在这样的田园校园中,亲近乡村和自然。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