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13期(总第3010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乡村教育就是要让孩子顶天立地
——新津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原万和小学校长何飞谈乡村教育
(赵敏本报记者何文鑫倪秀采访整理)
《教育导报》2016年第113期(总第3010期) 导报一版

1995年3月,我到万和小学当校长。学校只有6亩地,操场都没有,课桌凳破旧,地面坑坑洼洼。整个学校只有一部幻灯机,让人怎么都兴奋不起来。

与附近村民聊天,他们都想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读好书。我的想法也是办一个乡村好学校,让每个孩子都是阳光、自信的,让每个孩子成功,各得其所。

我们先从改善校园环境入手。建操场,修围墙、修大门。1995年到2006年,学校年年都在修,年年都在扩建。最终扩展到现在的75亩。场地宽了,设施齐备了,孩子们有了平台,活泼的一面就释放出来了。

学校搞文化建设的时候,老房子存废引发争议,但最终得以保存。我认为农村学校一定要寻根问源,留住老房子,是留下基因和记忆,留下它的精神、理念、方法和传统,这是学校继续生长的营养液。看到这些老房子才看得到这所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整个校园与周边田园环境融为一体,有历史记忆,有乡愁,也有时代气息。

环境改造的同时,课改一直没断过。推进课改就必须思考乡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乡村学校应该成为改造乡村的中心,造福乡村的阵地和灵魂。只有立足乡土、立足生活教育的生动实践,走优而特的内涵发展之路,乡村学校才能站稳脚步,不断地生发生长。

万和小学到今天没有衰败,靠的就是20年的生动课改。陶行知主张自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我们让孩子们去经风雨、见世面,才能茁壮成长。这印证了乡村的耕读传家思想。会读书,会生活,才能让乡村的孩子有出息。老百姓把孩子交给我们,就希望他的孩子懂事、有出息。当孩子们吸收了乡土的天地之气,他们将来能顶天立地。进入城市的有城市的品质,就是回到农村的也能勤劳致富。

关于乡村学校的发展,我认为只要有乡村学校在,就有乡村学校办学的方法,这个方法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比如人数少了就办小班制学校;学校少了,就走小片区管理的教育模式。只要乡村学校越办越好,很多孩子就不会走,走出去,孩子还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