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89期(总第3617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情境才是学习的“王道”
■夏学杰
【读书】《教育导报》2021年第89期(总第3617期) 导报四版

《现象式学习》

作者:【芬】科丝婷·罗卡( Kirsti Lonka)

译者:葛昀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ISBN:9787521732283

 

■夏学杰

科丝婷·罗卡是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曾担任赫尔辛基大学行为科学学院副院长,是知名教育家。在这本《现象式学习》中,她介绍了现象式学习的哲学背景、教学模式,对具体的现象式教与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举例,并且对如何评估现象式教学项目、如何应对现象式学习中出现的新挑战做了梳理。

罗卡表示,传统学校教育通常由一间教室、一名教师、一个班级和某个时段的一门课这样的制度性惯例构成。这种观点在芬兰正日益受到质疑。他们正在重新思考:学习是什么,以及可能阻碍学习或推动学习的实践有哪些。

在现代教育中,老师大声朗读课件页面上的内容或是老师讲学生抄写笔记的做法和过去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是用电脑替代了纸和笔而已。以讲座授课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通常旨在传播知识,它只能促进肤浅的死记硬背式学习。而在芬兰,已有各种挑战传统讲课方式的教学模式出现。比如激励学生型的讲座,通常采用案例、故事、小组讨论、技术手段和反问等激发学生进行知识创造的方式;问题驱动学习法则是从一个具体的案例入手,而无法仅依赖目前掌握的知识解决该问题,这就推动了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在芬兰的职业教育中十分流行,项目在校外的企业中开展,能够促进学生进行面向职业生涯的学习。……

何为现象式学习?如罗卡所言,它是一种强调整体性的学习方法,综合了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学生们通过协作研究某个现实中的具体现象,其目的不是取代科目学习,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之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罗卡表示,情境才是“王道”。“情境认知理论表明,我们的理解永远存在于它被学习的那个情境中。因此,知识是嵌入在情境中的。我们在课堂情境中学习的一些知识,可能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把知识从学术情境转移到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激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在一个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实践,那么他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可能就会一直处于惰性和无用的状态。”

这段阐述,让我想起前不久看过的一个介绍新高考的课件。培训老师对新高考的变化解读道:新高考注重设计真实情境,加大了情境题的比重,强调与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的确,熟悉当下的中学课改的教师和家长会知道,现在的考试题中情境题的比重明显增加了,题目出得越来越贴近现实。

杜威、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学习,社会即学校”,就是“现象式学习”所倡导的。罗卡表示,现象式学习强调整体性的学习方法。它的思想基础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将校内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学生应当学习如何在协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它还综合了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不是为了取代科目学习,而是为了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之下。现象式学习有助于学生以多方面、多学科的视角分析世界上的各种现象,比如“贫穷”“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它不仅是对相关内容的了解,而且也是对一个人现有理解的积极重建。当学生通过讨论、思维导图、写作和其他方式,以及他们认为必不可少要触及的问题来激活先前的假设时,他们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教学与实践的脱节,是教育的普遍难题。现象式学习为此做出了探索,值得我们思考借鉴。正如北京市特级教师周群所言:“面对方兴未艾的项目式学习,教师需要更多地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而不是‘唯成绩论’,更多地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真实有效的帮助而不是只教授知识本身,更多地强调整体性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割裂学科之间的关联以及知识点的单摆浮搁……特别是在当下‘双减’政策的出台这一重要的教育背景下,这本书能够为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提供有益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