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90期(总第361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双减”如何落地:重构高质量课堂
■王子勇 何金芬
《教育导报》2021年第90期(总第3618期) 导报三版
“双减”是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教育观念的大转型,是一项以小切口解决教育大问题的变革。这场变革思路很明确——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生态;这场变革目标很明确——校内减负提质,校外培训降温。如何有效执行、科学应对“双减”政策?笔者认为,关键点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减负提质;切实提高课堂效益,重构高质量课堂是“双减”制胜之策。

宁先民摄

●高质量课堂——

“双减”的主战场

高质量课堂是以学定教,以学为本的课堂。高质量课堂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一个是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这两个维度的实现是建立在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家长乐见的基础上,其中乐学是前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才会激发学习内驱力,乐在其中,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大化。那么,“乐学”与“高质”何以在课堂上并驾齐驱?教师如何从“时间+汗水”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这是新形势赋予我们的课题,要认真研究。要打造这样的高质量课堂,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科学定位“双减”背景下的课堂质量观。教师一定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看,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的本质来看,甚至要站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自己课堂教学,而不能只把它简单视为减少学生作业、延长服务时间;教师要自觉树立“课堂是质量的源泉”意识,要具有“你站立的地方(课堂)就是国家的希望所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尊重学生,敬畏课堂。

二是正确理解“双减”背景下的高质量课堂。这样的课堂应包含“三类课堂”:第一类课堂是学校教室里的课堂,这是高质量课堂的基础,要聚焦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课程;第二类课堂是校园里的课堂,这是高质量课堂的拓展,要着力培养学生消化课堂知识、增强兴趣爱好和提升综合素质的能力与素养;第三类课堂是校外的实践课堂,这是高质量课堂的特色,要放手让学生在走进大自然和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保障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双减”政策下,我们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作业的“减法”,又要做好三类课堂提质增效的“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三是注重“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双减”政策就是要教师由作业入手,倒逼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解决这些问题让教学走向系统,让课堂走向深入,所以一定要加强研究。各校依托我区省级重大课题《生态视阈下乡村教师小专题教研范式研究》,引导教师以课堂为原点,深耕课堂,认真搜集课堂教学的真问题,以“小”“活”“实”“新”的小专题为抓手,优化教学“六环节”,做优做精“小专题+”各类共同体项目,让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真正落地生根,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小专题教研范式,打造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研品牌。●作业设计的研究和管理——

落实“双减”的重心

作业是课堂教学“六环节”中的一环,但国家三番五次出台文件如“双减”、“五项管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等,如此小切口的话题就出台多个文件强调,这些举措就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1 .学科教研员精准施策,加强优化作业设计研究。

由县(区)教研室牵头,组建各学科作业研究小组,认真研究各科作业的“质”“量”“形”“评”,及时指导教师优化作业设计与实施;成立各科作业督察小组,加强作业的监测与评估,定期开展“双减”调查问卷,及时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评估—反馈—提升的工作闭环,让“减负”真正落地。

2 .各学科教师统筹兼顾,加强作业设计创新研究。

“双减”文件中特别强调要“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作业的定位、要认真研究作业的类型、要认真研究作业的内容及作业的评价方式。

3 .各校因校制宜,加强作业管理研究。

各校应在“双减”背景下,认真思索并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布置,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班主任要主动协调好各科作业量,各学科作业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建议各校建立作业研究小组,制定“减时”“减量”“不减质”作业规划,校内加强监督,定期公布检查结果;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各校还可以积极探索将作业布置和批改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建立“双减”落实的长效机制。●课后服务——

推进“双减”落地生根

1 .结合当前形势,修订《课后服务管理办法》。

在“双减”背景下,我们的课后服务要有质和量的提升。以前是一小时,现在是“5+2”。校外培训机构规范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需求增多,各种教育愿景都希望在学校与老师那里得到满足。无形之中,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使命更强,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比以前管得更严,更规范,要求也更高,而且效果要更优。建议各校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文件规定,修订《课后服务管理办法》,坚持公益普惠、学生家长自愿原则,统筹安排课后服务,规范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严格按照规定收取课后服务费,确保服务时间,推进“双减”落地生根,缓解学生放学过早无人接送的压力,把课后服务做实做细,做到家长心服口服。

2 .结合“双减”,认真做好课后服务。

首先,我们要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通过督促、辅导、答疑等方式,切实解决部分学生作业做不完、做不好、低效率等问题,让学生有时间做、有能力做、高效率做,通过合理的作业达到对课堂学习进行巩固复习。其次,要利用课后服务聚焦学生素养培养。素养不再仅仅指向知识系统、解题技巧、学科能力,而是涵盖问题解决、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等在内的综合素养。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双减”看似在做减法,实际上是做加法。要减轻学生负担,必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必须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必须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新形势、新起点,让我们同向而行,确保“双减”落地生根见实效,推动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

(王子勇系绵阳市游仙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何金芬系绵阳市游仙区教育研究室科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