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13期(总第3010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家园共同体”建设
家长成为平等的教育力量
本报记者 胡敏
《教育导报》2016年第113期(总第3010期) 导报二版
下午4点30分,进出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接孩子的家长络绎不绝,门口家长有序排队,无一例外递上“门禁卡”,教室外,几个家长有说有笑地布置班级“家园联系栏”。家园之间,一切都那么有序、和谐。

许多园长羡慕这所幼儿园家长素质高,而这所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们心知肚明,这一切都是家园共同努力的结果。

“‘六一’游戏节”亲子 cosplay秀

一个现象

家长觉醒,需要成为平等的“对话者”

家长会上,幼儿园请来教育专家开展“科学育儿”的讲座。专家在台上声情并茂地演讲,台下家长们却神态各异:有的不以为然、有的不耐烦、有的开小会、有的玩手机……这种现象让老师们非常无奈。

重视家园关系是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的传统,但老师们依旧发现目前的家园共育效果不尽人意,家庭教育缺位、共育低效等问题成了教育发展的“短板”。

问题出在哪里?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面对家长们作了问卷调查。“专家讲座可能会帮到我们,但不一定‘包治百病’,毕竟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现在资讯这么发达,我们学习的途径很多,很多道理我们都懂。”“作为家长,我更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了解幼儿园、老师的方方面面。”家长的答案让老师们大吃一惊。

花园实验幼儿园园长何云竹认为,这给老师们提了个醒,这些80后”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以及学习力越来越强,产生了强烈的参教议教”的愿望,家长开始觉醒。“这让我们产生了改革的冲动,决心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把家长视为平等的‘对话者’和合作伙伴,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主体’作用,让家长成为一支独立的教育力量。”何云竹说。

一次放权

给家长“留白”,人人都可以出谋划策

幼儿园决定给家长放权。从2009年开始,原有的家委会更名为“现代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为了充分发动家长的积极性,幼儿园只给家长提供一张《家长工作菜单》,一张A4纸写下了一学期家委会的工作要点,化繁为简,给家长“留白”,让家长有自主发挥的空间。

家长首先感受到的是家长会变了。老师提前发问卷调查家长近期最关注的话题,根据家长的意见确定家长会主题,同时,会议形式也不再是老师“一言堂”,而是发动家长进行主题发言、小组讨论,谈到孩子的成长,家长人人都“有故事,有话说”。

除了主题沙龙的形式,家长会还可以玩游戏、展示授课小片断、老师展示表演等。交流中,家长对班级老师、其他学生、自己孩子的情况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加深了彼此的感情。

初次尝到放权的“甜头”,花园实验幼儿园决定把家园联系栏也交给家长。之前,家园联系栏几乎变成了“通知栏”,家长很少看一眼。把家园联系栏“承包”给家长后,这块约1平方米的主题墙变得生动起来。有的班级开辟班级展示栏,用看图说话的方式展示孩子的风采;有的班级把家长和老师想说的话放进写有孩子名字的“树洞”,家园有了私密的对话空间;有的家长还在那里分享买衣服、做儿童餐的心得,深受家长喜爱。家园联系栏从单一功能,变得板块丰富、形式活泼起来。

“‘家园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不是‘另起炉灶’给家长增添负担,而是浸润在家园常规活动的方方面面。”该园副园长李敏说,同样的活动,当家长被需要、被尊重、被赋予了权利,家长的创新和力量就得到了发挥。

当前期参与的家长感受到他们的参与对孩子成长有益时,越来越多的家长想要参与进来,但每学期的活动有限,怎么办呢?家长们想出了组建家长“义工团”的点子,根据家长自身的特点申请志愿者岗位,“会上课的就上课,不会上课的体验保育工作,或者为活动提供信息、收集材料,维护安全。”

此后,在幼儿园教学活动时间,随处可见家长的身影:专家、领导入园调研,家长来助阵;教师外出学习,家长来当助教;幼儿园参加全市汇演,家长也可以“指手画脚”。

一分震撼

家长从后台走到前台,专业性让老师惊讶

幼儿园老师相对年轻,社会上对幼儿老师有偏见,认为他们专业性不强,管好孩子吃穿玩就行。花园实验幼儿园请家长到学校上课,体验幼儿老师的课堂生活。第一年,家长没有积极性,幼儿园从当老师的家长入手,请他们来给孩子们上课。小学、中学、大学的老师们站上讲台,课才讲到一半,很多孩子已经开始到处跑,家长急得直跺脚。这时,幼儿园老师一个手势,孩子马上停了下来。“为什么我平时上课游弋自如,到了幼儿园的课堂却一团糟?原来你们幼儿老师是有专业性的!”体验上课的家长感慨道。

第二届家长课堂,幼儿园找了从事警察、电力、烹饪等各行各业的家长来上课,到了第三届,家长都自愿申报。家长不再认为幼儿园老师没有专业性,而是沉下心来和老师一起“磨课”。

当“助教”成为大多数家长的“必修课”时,家长们甚至要求和老师“同台竞技”。每年家园开放日都是老师展示课堂风采的时候,而现在,家园开放日变成了“教师教学活动展示+家长教学活动展示”的模式,家长报名参与执教,与教师一起研讨打磨,同台展示,总结反思。“家长的反思,用语非常专业,如果不标注,很难区分到底是出自家长之手,还是老师之手。”李敏说。

深度参与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们像老师一样搞起了教研活动,与老师“轮流坐庄”,讨论如何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等,还有一些生活中的话题,宝贝早餐烹饪绝招、夏季甜品制作等。遇上专业性较强的话题,家长联合老师一起研修,比如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

“家长在很多活动中唱起了主角、挑起了大梁,他们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一些老师们有些失落,感觉不被需要了。”何云竹说,老师有了“危机感”是好事,教育本身是成人之美的艺术,老师从理念、行动到内心都应该产生一种变化:我们和家长都是教育的主体,都是教育的力量。

一种共生

形成机制,家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家长形成独立的力量,并不意味着老师失去了“权威”。越来越多家长走进学校,给老师带来压力,也带来动力。老师们开展教研活动时,幼儿园给老师们进行礼仪培训;家长会上,新老师什么时候说哪句话、什么时候站起来等细节都有严格训练,保证举手投足都有专业性。

花园实验幼儿园老师易传凤班上开展了“约会”活动,孩子们互发邀请卡,邀请对方到家里玩。乐乐平时性格较内向,当天一张邀请卡也没收到,发出去3张邀请卡也没有回应。乐乐闷闷不乐,妈妈知道情况之后,急坏了,赶紧跟易传凤沟通,“我找几个家长沟通,请他们的孩子跟乐乐互发邀请卡”,家长提出解决方案,易传凤则建议不着急,给孩子时间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天,易传凤请孩子们分享感受,乐乐勇敢站出来说,昨天不开心,因为发出去的3张邀请卡没有回应。这时,3个收到邀请的小朋友连忙解释,他们打算去的,但不知道收到邀请卡需要给别人回应。

“以前,家长总不信任老师说的话,一遇到什么事,就说要看监控。”易传凤说,随着家长深入、长期地和老师打交道,老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性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花园实验幼儿园家园沟通策略讲究“拉家常,讲故事”,老师与家长建立信任靠对孩子行为细致的观察、专业的眼光来实现。“我们从关注幼儿群体转变成关注个体。”该园教务处副主任何芳说,做到“拉家常,讲故事”不容易,老师们要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

家园之间沟通的机制建立起来后,家长的观念产生了转变。家长文建明开了一间打印店,当他意识到孩子严重的分离焦虑,中午拒睡、拒吃饭是因为自己常年忙生意忽略与孩子情感交流时,他决定每个周末关闭文印店休假,直到孩子上了小学,这个习惯仍然坚持,孩子的成长让他懂得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有家长请假一周到校当志愿者陪伴孩子,有家长请假一天帮老师带班。

这样的行为,花园实验幼儿园并不鼓励,李敏说,希望家长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参与孩子的教育,家委会成员实行轮换制,除非家长自己愿意连任,园方鼓励更多家长参与进来。

“家长和老师之间应该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状态。”何云竹认为,家园之间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下学会学习、合作、改变,教育的活力才会真正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