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92期(总第3620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打造劳动教育新样态的成都经验
《教育导报》2021年第92期(总第3620期) 导报二版

10月21日,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在成都召开。全国30余个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齐聚蓉城,共同分享劳动教育经验。成都作为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近年来,深耕劳动教育,不断探索、实践,健全了五育融合、学段贯通、市县校联动、家校社协同、高效保障的工作机制,其劳动教育的经验在推进会上进行了交流。

高站位谋划

构建“全域推进”的落实机制

建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建立由主要领导牵头,集课程建设、教师培训、活动指导、资源整合为一体的组织架构,完善市县校三级推动劳动教育组织体系。依托13个试点区县、94个试点学校,形成“试点+示范”层级推动的工作模式。

2019年,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教育部工作部署,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2020年,市委、市政府将“五育融合”作为《成都教育现代化2035》十大工程之首,推进劳动教育组织体系、路径体系建设。2021年,市委深改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形成100门劳动教育精品课程,认定100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培育100所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培养1000名劳动教育优秀导师。

严标准落实

建设“融合创新”的劳动课程

推动劳动教育进课表,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课外校外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每周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每周不少于3小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组织中小学生到实践基地集中开展劳模精神专题讲座、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集体学工学农。

开展劳动技能大赛,设置劳动场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区、社会劳动服务。开设木工、扎染、陶艺、非遗等校本课程120余门,学校通过开展“劳动+文化”“劳动+生态”“劳动+志愿服务”等融合教育,形成“一校一清单,一校一特色”。

中心城区开发了《叮咚生活小镇》《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班》《普职融通职业体验训练营》等课程,编制了《启明星亮晶晶》《悦劳动》等读本,郊区新城开发了“乡村田园”“农耕园漫游”等系列课程。其中,锦江区编辑出版了全国首套县域《劳动教育指南》丛书。

全社会参与

打造“多元开放”的实践场所

通过普职联办、城乡联办、校社联办等方式,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

利用277所国家、省、市研学基地、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劳动教育实践专区;采用政府投资、企业运营的方式建成水韵园等综合教育基地;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设世季田园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依托成都农职院等高校资源建设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依托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建设中小学天府农耕文明实践空间。近两年,全市中小学生参与校外劳动实践225万余人次。

将劳动场所纳入学校建设规划,推动每所中小学校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每个区(市)县至少建立1所规模以上的综合实践基地,学校依托社区、绿道等场所就近建立劳动教育场所460余个。充分利用学校的屋顶、阳台、地下防空洞等空间,建设“空中农场”“手工坊”等,开展农作物种植、金工实体设计等劳动实践。

多要素支持

健全“安全高效”的保障体系

建立校外劳动教育“三案两书一险”制度,学校开展活动时制订活动方案、风险防控预案,向主管部门备案,与家长、企业分别签订安全协议书,学校举办者按规定购买校方责任险,筑牢劳动教育安全“防火墙”。

将县级人民政府保障劳动教育情况纳入督导内容,重点对劳动教育开课率、保障措施等情况进行督导。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建立学生劳动档案,形成学生劳动教育“数字画像”。依托“天府市民云”、成都志愿者 APP等,让志愿服务处处可及、时时可做,年均覆盖青少年志愿者10万余名。

建设高校专家、教研员、学校教师、校外特聘教师四支劳动教育人才队伍,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导,兼职教师相结合的课程实施队伍。将劳动教育课教师纳入教师职称评审范围,保障劳动教育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待遇。(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