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93期(总第362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远离“躺平” 直面挑战 获得成长
■吴章兵
公开课后,教师应该做什么《教育导报》2021年第93期(总第3621期) 导报三版

教师公开课后的“躺平”现象,我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也许在现实教育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不是我想要的状态。公开课后,我用四个妙招让自己和同事远离“躺平”,直面挑战,获得成长。

首先,听听真情告白。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执教的公开课是没有机会得到专家的点评和指导的,但是和同事进行探讨交流是现实的,而且这种探讨十分重要。为了让探讨充满实效,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参与的老师以“干货”为基准,直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需要为了面子的“迎合”。正如这学期学校开展的数学公开课一样,全体数学教师在总结会的时候,对每个教师执教过程中的问题以“真情告白”的方式与执教老师进行交流探讨,而执教的教师则需要认真聆听,将这样的“真情告白”记录下来,以供自己消化理解。

其次,看看自己录课。每次我对校内外各类公开课进行全程录像,实在没有条件时,就用手机进行录音。课后,将同事们的“真情告白”结合起来看看自己的上课录像,听听自己的执教录音,仔细去发现不足,在平日的教学中予以改进。曾经的同事,35岁之前辗转了多个学校,因各种因缘巧合成功躲掉了每一次必须的公开课,不过他一直对自己上课极度自信。可是县城小学的强势逼迫,无可奈何的他只能开启他的“公开课”之旅。第一次下来,面对老师们各种“告白”,他显然有点无所适从,难以理解。我给他建议,将执教的课重新看一看,为了让他有质量的完成,我陪着他一起看课,而且将课中的问题与老师们的“告白”一一对应。“课堂中的无效问题太多。”“教师自问自答,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教师对算理的讲解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到位。”“执教过程中,教师的习惯性动作太多。”“小组合作形式化,没有实际效果。”……所有的问题都能在录课中找到印证,他只能心服口服。这次看课,对他有强烈的心灵刺激。之后教学中,他以此种方式的确改掉了教学中的大量问题,真正意义上树立了教学自信。

再次,写写反思变化。公开课前,有很多次“磨课”,每一次“磨课”都会产生一个新教案。每一次变化都有对教材、对课堂的新理解,也有教学思想碰撞后的一种选择。为了让这种思考变化的痕迹成为回望的印证,笔者要求老师们写下公开课前后的过程。写清楚整个过程,每一次变化是怎么来的,对每一次变化的认识和理解,最后结果怎么样。前两年,一位人缘欠佳的老教师上公开课,学校硬是组建团队,用心用情用力地帮助她。课后在我的建议和鼓励下,从来不关心、不写作的她居然写下了5000字公开课经历与教学反思。此事于她而言,不仅上了公开课,更让她对公开课,对专业成长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后,她一直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

最后,试试“终极版本”。公开课前的“反复磨课”,公开课时的“临场应对”,公开课后的“真情告白”以及“记录反思”。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后,这堂课的教案更是相对完美,执教成熟度也更高,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对课堂的把握会更好。然而,我们很容易放弃“再试一试”的想法。为此,我会要求老师们公开课后再试一试“终极版本”,检验一下教学效果。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邀请同年级的老师参与,在平行班级再讲一次,验证效果;另一种情况是用终极版本再讲的同时,进行录像,以便将“终极版本”和公开课版本进行录像对比,从中看见变化与成长,增强教学自信,获得成长。

(作者系江安县南城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