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95期(总第3623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我省近年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体教融合发展见成效——
绘就体教融合“新蓝图”
■本报记者 何文鑫 陈朝和
《教育导报》2021年第95期(总第3623期) 导报一版

天府新区体育教师共享中心教师刘子乐在南湖小学带领学生练习篮球运球技巧。(图片由学校提供)

今年4月,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4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切实做好我省优秀运动队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教练员有关工作的通知》。

“我的体育老师是世界冠军!”《通知》发出后,天府新区成为四川首个体教融合改革试验区,创建体育教师共享中心,广纳退役世界冠军、退役运动员、教练和优秀体育教师等体育人才,通过全区“排课走校”的方式,安排他们到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这既解决了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又充实了体育师资,为区域体育特色发展注入活力。

天府新区的探索,是近年来我省体育和教育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始终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贯穿育人全过程,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坚持体教融合发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开创了“以体育人”新局面。

创新融合机制 激发区域体教活力

如何让体育和教育有效融合,实现“1+1>2”的效应?近年来,各地各校开展了积极探索。

天府新区于今年7月成立了体育教师共享中心,并举行优秀体育教师、优秀退役运动员双选会,最终56名教师双选成功,加入中心。另外,包括花样游泳世界冠军蒋文文、蒋婷婷等8名奥运会冠军和世界冠军加入共享中心冠军资源库。

目前,天府新区不少学校已签约共享中心的教师,并陆续开设击剑、举重、曲棍球等奥运特色课程。以此为契机,天府新区还统筹构建基础课+体育、艺术课+素质教育课的“1+2+N”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课后延时服务。

而阳光充足的攀枝花市,则充分利用其气候优势,吸引了300多支国内外专业运动队、近万名运动员、教练到该地训练。

借此契机,攀枝花市不断深化体教改革,在体育场地建设上加大投入,建立起市县校和小初高“三级三层”竞赛体系,开展田径、足球、垒球等特色项目。同时,大力推进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提高区域人口体育素质。

高校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生力军,更是探索实践体教融合的排头兵。

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通过“自主培养+社会化合作”“特色发展+政府合作”创新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推动大学生“文化+体育”的双线协调发展。学校先后与四川省足球协会签署共建协议,与四川男篮签署特色品牌战略合作协议,与天津青年女子排球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共同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

西南财经大学在与省体育局、成都树德中学等联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高水平运动队的同时,积极服务成渝双城体育产业经济圈建设,参与撰写《四川省体育产业发展报告》,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完善赛训体系 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节体育课,且每个年级实现模块化上课。这是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现在正在实行的体育课程。在此基础上,石室天府中学开展了校园垒球、篮球、足球班级联赛,建有垒球、篮球、足球和游泳四支项目运动队,培养和赛训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教育厅不断推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省市共建”“省校共建”培养体系建设,坚持赛事融合,与省体育局共建青少年体育竞赛新体系,形成了“校内普及+市级亮相+分区选拔+省级参赛”的青少年竞赛机制,联合举办田径、游泳、篮球等10余项省级赛事,共申创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8个。

科学、系统、完善、高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和赛训体系,助力我省近年来取得了耀眼的体育成绩。在刚结束的第14届全运会上,四川代表团囊获30金25银26铜,金牌数位列全国第6,奖牌数位列全国第7。

各地也紧抓体系建设关键期,以教育改革为抓手,推动体育教育建设。攀枝花市用4年时间将中考体育分值提高到100分,推动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健身网络。

培养、赛训机制的建立健全,也提升了全省各地各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据统计,我省学生体质健康总体合格率实现了连续5年的提升。例如,石室天府中学每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到97%,近视率不断下降,先后为四川省队输送17名垒球队员,师生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挖掘特色引领 打造校园体育品牌

10月28日,四川省第二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开幕。

这是由教育厅、省体育局、共青团四川省委主办的四川顶级青少年体育赛事,全省104所高校、575支代表队的1万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参赛,今年除足球项目外,还新增篮球、排球项目。

体育特色不鲜明、体育赛事品牌叫不响,曾是四川学校体育和青少年竞技体育的短板。

基于此,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体教队伍建设,开启开足基础课程,不断利用课后服务等方式引导学校发展体育特色项目,鼓励高校开设体育专业、招收高水平运动员。

天府新区在引进奥运冠军等优秀体育人才基础上,形成覆盖29个奥运项目、9个非奥运项目和10个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体系,组建了棒球、花样游泳等7支体育代表队,推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特色发展。同时,整合校外体育类培训机构资源,优选115家机构,与45所学校在轮滑冰球、赛艇等57个项目上达成合作。

西南交大将体育课和思政课结合起来,将北京奥运精神、中国女排精神融入体育课,推动国内首家“体育健康超市”课外活动。西南财大精心打造“一校多品、一院一品、一社多品”的校园体育文化。

据统计,我省共有73所高校开设了体育专业,其中12所具有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共开设了足球、网球、排球等10个体育特色项目,为体育后备人才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期间,我省还将进一步打造四川校园体育赛事品牌,形成以“贡嘎杯”为示范引领的青少年竞赛,培育出更多享誉全国的青少年体育赛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