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96期(总第362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望闻问切﹄看公开课
杜丽芬
《教育导报》2021年第96期(总第3624期) 导报三版

杜丽芬

公开课后,教师应该做什么

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公开课前做足功课,而忽视公开课后的“二次加工”。事实上,任何一次学习与成长,只有经历“行动—反思—总结—应用”的全过程,才能形成完整的闭环,才能达到持续进步的良好效果。笔者多次利用“回看录像课”的方式,借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关注教师教态。起初回看录像只停留在“望”的初级阶段,我的关注点仅仅聚焦在自己身上。这套衣服得体吗,发型凌乱吗?咦,在焦急等待学生答案时,我怎么在不停地眨眼睛?这样的神态语言过多,着实显得不够稳重大气。课堂是由无数细节构成的,细节完美了,教学自然趋于完美。我逐渐学会了克制不起眼的小毛病,努力让课堂每一个细节呈现美感,为教学增光添彩。

关注教学语言。语文老师的课堂,口头禅似乎是通病。有位同事最爱问学生“是不是”,一次组内自研课,教研组长略作统计,“是不是”居然出现了72次。40分钟课堂,平均一分钟两次!这样“高频刷词”,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

我在课堂上喜欢用语气词“啊”。回看录像,我特意留心“啊”的出现频率,警示自己语言干净利索。在《小学生叶圣陶读本》导读课上,我接着学生的回答说:“叶圣陶爷爷死了以后……”当时并未感觉不妥。回看录像课时,我突然觉得“死了”这个词语不当,应该使用敬语才对。后来,我明白了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干净,而且要美好、有味。

关注教学重点。一堂公开课是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仅通过课后评课很难看清问题的根源。每次回看录像,我会认真记录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长,整理课堂实录,看重难点是否突破。讲授《桥》时,第一次以“大单元统整”为背景,采用了“模块教学法”,由于是基于“预习学情”新授课,没有试讲。整体感知环节,花费了较多时间,而难点突破上时间较少,学生感受“党性”环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复观看录像过程中,我不断地追问:如何修改才能达到好效果,最后找到突破难点的办法。这种反思与追问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不断趋于成熟。

关注特殊学生。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必定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回看录像的过程中,我特别留意每位学生表现,甚至会把学生举手发言频率记下,以此观察整节课是否是基于学生本位的原生态课堂。《小学生丰子恺读本》推进课,一位学生兴奋地举手,回答却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我面无表情让他坐下,他的脸上写满了尴尬。从尴尬中,我读懂了应该小心翼翼去呵护每颗努力向上的心。一次小组合作环节,我发现平时不多言的小田发言很有亮点,鼓励大家推荐他代表小组发言。热烈的掌声响起时,小田激动得挺直了他从未挺直的小身板。我一次次被这个画面感动得热泪盈眶,明白了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会还你100个精彩。

张祖庆老师说,有时候他会把自己的课看上30几遍。我自叹没有张老师的功夫,但是通过回看录像课能够清晰知道日后教学该在何处改进,何处发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晓月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