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98期(总第362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莫让“家访打卡”带偏了方向
■吴维煊
《教育导报》2021年第98期(总第3626期) 导报三版

信息时代,教师是否还需要上门家访?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通过电话、微信、 QQ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家校沟通,因其及时、方便、快捷,大大节省了家校双方的时间成本。但由于这种形式不具有人与人沟通的在场性,老师看不到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其效果自然不如深入学生家庭的上门家访。为了检查教师是否真正深入到每个学生家庭,部分学校采用在学生家庭住址“打卡”的方式,甚至是“定位截图”的方式,确认这一工作是否开展。

对此,笔者有一些不同看法。用“打卡”检查教师的家访,关注的是教师“去没去”家访,只要教师拿出能够证明自己到了学生家庭住址的证据,即与学生家庭住址相吻合的定位截图,至于进没进学生家庭,是否真的与家长面对面沟通了,家访效果如何?这些家访中的本源问题,在“打卡”的过程中,常常被消解了。

“打卡”式家访,存在浪费了教师时间、加重了不必要的工作负担问题。实际情况中,并不是班级每个学生都需要进行家访,并不是每个学生家庭都希望教师家访,并不是家校沟通必须要以家访的形式进行。当教育管理者忽视这一现实时,一刀切地要求教师必须家访,并拿出“佐证”材料,教师们为了完成任务,挤出时间奔波于每个学生的家庭地址,以完成打卡截图为主要目的,家访反而成了次要目的。

在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进行家访,如何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的“打卡”式家访,如何让家访回归本真目的?需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要将家访的主动权交给教师。能够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进行走访,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及开展家校合作。但是,并非每个学生都必须要进行家访,应该把家校沟通方式的选择权交给教师。哪些学生需要进行家访,何时去家访?将这些自主权交给教师,提倡家访,但不要制定诸如“在某个时间段必须完成全员家访”等具体要求,不要将教师是否家访纳入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更不要用形式主义的管理方式让教师家访跑偏了方向。

其次,勿用凡事都要“留痕”对教师家访进行考评。家访工作做得怎么样?评价的依据是学生及班集体的发展情况,而非每去一个学生家庭都要留下的“痕迹”。注重留痕,以痕迹为依据的评价方式是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工作作风一旦在学校盛行,会让教师工作侧重点发生转变。因而,要坚决摒弃凡事都要留痕的评价方式,让教师根据班集体实际、根据学生成长需要,选择最适合的家校沟通方式。

再次,家校沟通的形式应多元化。多元化的家校沟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云家访”,当家长遇到孩子生活或学习习惯问题时,家长录制学生在家进行相关活动的视频,与教师探讨教育问题。当教师要向家长传授某一教育理念时,可通过“云课堂”将该教育理念传授给每个家长;二是通过每学期至少一次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会”,实现教师与每位家长的面对面交流;三是发挥“家委会”在合作育人中的桥梁作用,无论家长还是教师,在遇到教育困境,可通过家委会进行问题反馈。

家访“打卡”看似是教师单方面应对学校管理时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但折射的是学校的管理理念及工作作风,而学校的任何一种管理理念及工作作风最终都落脚在教师及学生的成长样态上。因而,明确家访的目的,坚决摒弃在家访中“打卡”,让家访回归家校合作育人的初衷,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课题。

(作者系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