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105期(总第363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行不言之教促教师成长
■北师大什邡附中 濮德莉
《教育导报》2021年第105期(总第3633期) 导报三版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思想源泉。春秋时期的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与孔子、孟子等人的“身教”思想不谋而合。他们采用“不言”的“身教”法则成为最早的教师,并且留下了源远流长的育人之道。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践行“身教”,以一种自然和谐的方式施教,让孩子发现、成就最好的自己;还可促使自身不断自修,从而成为道德上有“大境界”、学识上有“大造诣”、教育上有“大智慧”的“大老师”。

一、行不言之教,促生师德高尚的教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一天东邻杀了一头猪,孟子问母亲:“他家杀猪干什么?”母亲说:“给你吃猪肉。”孟母说过又后悔了。接着她想:当我孕育这个孩子的时候,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以胎教他;现在他刚懂事,我却用谎话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虽然家里很穷,孟母还是咬牙买了东邻家的一块猪肉,让孟子饱餐了一顿。为了“身教”孩子诚实做人、言而有信,孟母自己行为上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孟母的“身教”成就了孟子,也以教子有方备受推崇,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师者,人之模范也。”“不惟立言制行,随时指点,即衣冠瞻视,亦须道貌岸然。”既要为人模范、作人样子,促使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都必须优雅得体、自然大方,包括语言、眼神、表情等都应留心和管理。这样行不言之教,间接催生出一大批德优行佳、师德高尚的教师。

二、行不言之教,促生学识渊博的教师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高尚的师德,也源于渊博的学识。中国早期话剧活动家、艺术教育家李叔同曾在多所师范学校担任教师,教授图画、音乐两门课程。那时学校里最看重的是国文、算术、英文,图画、音乐在课程表里只是一种点缀,是一般学生不想学、一般教师不愿教的“豆芽科”。但李叔同的学生却把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还重要,这不是因为老师要求严格,相反,李先生更多时候奉行的是不言之教。学识广博的他,非但在图画、音乐上有高深的造诣,其诗文比国文先生优异,书法比习字先生出彩,英文比英文先生还略胜三分……这就无怪乎他把图画、音乐老师做到了他人所不能媲美的高度。

当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师挺直腰杆站上讲台,他无需惊天炸雷般的警醒和怒吼,学生自会随其天南海北、上天入地地去做知识的遨游和采撷。在魅力教师“身教”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见师自省、见师思齐。这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学生对为师者也构成无形的压力和无时不在的督促力,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有“学高为师”的尊严。于是,教师便进入一个以“学而不厌”支撑“诲人不倦”、以“诲人不倦”促进“学而不厌”的良性循环,行不言之教也最终催生出一大批学识渊博的教师。

三、行不言之教,促生睿智善诲的教师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子路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用“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语句对其性格及形貌作出描述。子路入孔门前,任性、粗野、桀骜、好勇,对孔门教化十分排斥,对年长于己的孔子也极不客气,甚至曾经还“陵暴孔子”。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孔子既没有发出疾言厉色的斥责,也没作出强聒不舍的言教,而是淡定地以“身教”来一点儿一点儿地诱导子路,对他以礼相待,平等交往。在孔子的“身教”下,子路逐渐了解、认识到孔子的伟大,对其日益尊敬起来。后来,子路不仅跟从孔子学习,甚至还做起了孔子的车夫和贴身侍卫,并成功跻身“孔门七十二贤”之列。

类似这样的教育,让孔子得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的“身教”理论;也让我们透彻地悟出育人之智慧——以“行不言之教”来攻坚克难——在事前,有三思而后行;在事后,“三省吾身”进行反思;在事中,向时间借力,从容沉稳,静待花开。由此可见,“身教”作为“教育秘笈”能促使教师在教育途中不断自修、自化,成长为睿智善诲的教师。

以古为鉴,行不言之教,将华夏几千年的哲理融入今日之教育,既取其现世教生、自修的双重价值,亦可谓是对圣人之教的铭记与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