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15期(总第3012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一个人的经历一个时代的见证
——读《活着为了讲述》
■路来森
《教育导报》2016年第115期(总第3012期) 导报四版

《活着为了讲述》,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晚年的一部回忆录。

可以说,该书既记述了马尔克斯个人成长的经历,同时也成为哥伦比亚一个时代的见证。

阿拉卡塔卡、卡塔赫纳、圣马尔塔、巴兰基亚、苏克雷、波哥大,6个地方,构成了马尔克斯30多年的生活圈;他的回忆主要就是围绕这6个地方、这30多年的生活而展开的。

阿拉卡塔卡,是马尔克斯外祖父家所在地,也是马尔克斯童年生活的地方。那时,外祖父在当地德高望重,家庭也异常富足,家中整天摆“流水席”。外祖父带着马尔克斯,祖孙二人到处游逛,甚至去拜访业已败落的香蕉种植园”;马尔克斯边参观游玩,边倾听外祖父不厌其烦地讲述哥伦比亚“千日战争”的故事,讲述“香蕉种植园”大屠杀事件;这一切,都牢牢印记在了马尔克斯的头脑中,成为马尔克斯后来小说创作事件的背景。

可以说,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是对哥伦比亚历史的一种“间接见证”。

外祖父家,女人特别多,女性对马尔克斯无微不至的照顾,形成了马尔克斯后来独特的“妇女观”:女人,使我产生某种安全感;在现实世界中,妇女们,维持秩序;男人们,则“一味地以种种狂热鲁莽的行为来闯荡世界,推动历史”,从而也就破坏了秩序。因为女人多,发生在女人身上的怪异的事情就多。例如,对于外祖母堂娜特兰基利娜来说,生者与死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从她的口中,经常讲述一些鬼怪神奇的故事,如同亲历。她能跟死人讲话,倾听他们的怨言、叹息和哭声。再如,马尔克斯的表姑姥姥弗兰西斯卡·西莫多塞娅,本是一个身体强壮、精力充沛的女子;有一天,马尔克斯却忽然发现她坐下来开始织她的裹尸布,于是,就问她:“您干嘛要织裹尸布呢?”她回答道:“孩子,因为我快要死了。”果然,织完裹尸布,她就躺在床上,死了。这一切,都为这个大家庭笼上了一层神秘的气氛,而这种神秘的“气氛”,也成为了后来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酝酿的土壤。

27岁那年,马尔克斯随母亲,再次造访阿拉卡塔卡,并由此受到启发,创作出了他的第一部带有很强民俗性的长篇小说《枯枝败叶》。

巴兰基亚、苏克雷,在这两个地方,马尔克斯经历了家庭的贫困,也度过了他的中学时光,更是他“成长的烦恼”的阶段。他穿奇装异服,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抽烟,甚至于嫖妓;当然,他也沉溺于音乐,沉溺于夜以继日地读书,并且参加各种各样的音乐组合和文学活动。他的音乐天赋和文学才华,崭露头角。

当然更重要的是,复杂的生活经历,复杂的社会变革,为马尔克斯未来的文学创作,作了充分的生活积累。

波哥大,是马尔克斯读大学的地方,但就学业来说,马尔克斯是失败的,他最终也没有完成他的大学学业。但在这儿,他却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他成为了报纸的专栏记者,他发表了最初的几个短篇小说,并产生了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最重要的是,在波哥大,他亲历和见证了1948年4月9日,由保守派策划的哥伦比亚“波哥大大屠杀事件”。这一事件,对马尔克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增强了他的“国家观念”;他的思想,也由此走向成熟;同时,也造就了他后来小说创作中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在《活着为了讲述》中,马尔克斯还讲述了他众多小说的创作源起,阐述了他的读书观,和创作观。谈及读书,他说:“只有百读不厌的书,才值得去读。”当他从写作的角度去读书的时候,他说:“我先把作品从前往后读,再从后往前读,然后开膛破肚,挖出结构中最深的奥秘。”这无疑,为写作者的阅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谈及创作,他有一句名言:“要么写作,要么死去。”可见其对创作的执著;马尔克斯小说的开头,一向是最具特色的,而他自己的解读却是:“小说不是按你想要的方式开头,而是按它们自己的意愿开头。”

那么,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述》,到底给了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发?

复杂的生活经历,是作家创作的基础;作家,不仅是一位创作者,更应是一位历史的见证者;最民族的,才是最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