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109期(总第363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无课本日”的教育哲学
■杨强劲
《教育导报》2021年第109期(总第3637期) 导报三版

女儿的小学发了一则通知,告知家长学校将某个周五设置为“无课本日”,提醒家长当天将孩子书包里的课本清空,代之以孩子爱吃的零食,也可以换下校服穿上爱穿的衣服,并准备一两个擅长的节目。

女儿很开心,早早地就开始期待这一天。在“双减”的宏观背景下,学校设置“无课本日”的意义远不止于单纯的“减负”,更折射出了一种基于儿童视角审视下的教育哲学。

在这一天,孩子们不再受到某种人为价值观的界定,也不必以某个标尺的刻度作为言行的依据,他们可以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充分尊重儿童天然的审美和元认知,让一切本质意义上的教育在校园里自然而然、生动活泼地流淌和发生,让学校教育的价值评判和教育手段主动地向儿童的生命自由靠拢。

英国教育学家怀特海在谈到儿童发展阶段时提出三阶段循环理论,其中起始阶段的特征是“浪漫”,此时,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表现出一种整体、粗浅、朦胧、好奇的特点,在这个阶段,教育必须侧重于自由,让儿童独自去参与、独自去领会、独自去行动。而“无课本日”通过体育、艺术、手工、科技等一系列让儿童释放活力、张扬个性的活动安排,构建起了一种生本理念下的人性化教育系统,让孩子像一个孩子,不仅跳出了狭隘意义上的“学习”,而且有利于放飞孩子的童心与遐想。试想,在那阳光明媚的一天,校园里的每一个空间都释放着自由自在的因子,各个功能区域都彰显着与之相应的气质,孩子们或动手、或动脑、或表达、或思考、或舞蹈,思维的创新、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品格的健全在良性的轨道上得以促进和生长,孩子们依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更多地认识自然、感受生活、探索生命的意义,每一个儿童都在自己的“跑道”上逐梦向阳。在这种氛围下,或许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无课本不等于无学习。真正的教育从来都不局限于课本。教育不能被功利左右,在教育路上一直负重前行未必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教育的过程需要长远的目光引导。在“无课本日”让儿童暂时放下课本,融入生活,体悟群体生活的美好和个体生命的价值,以独特性、多样性充实学校教育,不仅充满了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充满了教育的温情,更是一种教育的大智慧。这种教育形式让学习走向广阔的天地,在特定情境下拓宽了学习的边界,也让学习的内涵更加丰富。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多元时代,教育更需要释放儿童的生命空间,也需要我们真正倾听儿童的声音,重视儿童的体验,让他们在包容、自由的氛围中学会认识自我、理解生活,从而让每一个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慢慢成长为独特、灵动、丰富的生命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