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110期(总第3638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落实“双减”:讲“面子”更要重“里子”
——“‘双减’大家谈·区域行动篇”主题沙龙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葛仁鑫
聚焦 落地 ·大家谈《教育导报》2021年第110期(总第3638期) 导报二版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联合成都市教育局举行“‘双减’大家谈”主题沙龙活动,图为12月2日“区域行动篇”现场。(本版图片摄影:本报记者 刘磊 葛仁鑫)

“双减”在我省的具体实施中如何落地见效?在压减作业量和校外培训之后学生能否学足学好?校外培训机构又该如何规范和治理?聚焦这一系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12月2日,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联合成都市教育局举行“‘双减’大家谈”主题沙龙活动,第一场围绕区域行动,邀请了四川省教育厅校外教育监管处、成都市教育局、青羊区教育局、金牛区教育局、龙泉驿区教育局以及四川天府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事局的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如何落实“双减”政策。

“双减”背景下学生如何学足学好?

——减负提质,让孩子在校内“吃饱”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不少人有这样的感受:放学后身边的孩子明显变多了,一到周末,无论在小区还是公园,孩子玩耍的身影也更多见了。童趣的回归,是一件可喜的变化,不过也有不少家长隐隐担忧:减少了作业量和辅导班,孩子还能学好吗?

这是一个落实“双减”政策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双减’大家谈”主题沙龙活动中,各位嘉宾予以了解答。

四川省教育厅校外教育监管处处长蔡存明谈到,我省为确保“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坚持校外治理与校内保障相结合,而在校内保障方面,要着重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减负”与“增质”并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作业管理的科学性,优化课后服务,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吃饱”“吃好”。

在具体行动中,成都作为“双减”工作全国9个试点城市之一,在“减负”与“增质”之间,探索出不少有益的经验与做法。

青羊区在“双减”政策出台以前,就围绕优质减负进行了一些探索。“双减”之后,青羊区又探索出校内“三大提升行动”和“十大举措”,在主题沙龙活动中,青羊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杰介绍了其中的一项——“书包不回家”。

“以前在放学路上随处可见,不少孩子的身后都有一位替他背书包的家长,因为孩子们的书包实在是太重了。”陈杰谈道,青羊区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探索,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比例已达96%,而其中的90%能够在校内完成作业,“所以,我们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探索和提议,就是‘书包不回家’,参加了课后服务的学生,可以在周一到周四把书包放在学校里,周五再把书包带回去,回顾一周所学,也补充文具、书本等等。”

该项行动前期在青羊区8所学校进行试点,试点调研中,98%的孩子能够在校内高质量地完成书面作业,学生学业压力明显减轻。

“在给学生的身心负担、家长的精力负担做减法的同时,我们是在给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做加法。”陈杰谈道,“书包不回家”的背后,离不开课堂效能、作业效能、教育教学水平,家校共育水平、课后服务质量以及学校自主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而在金牛区,为了提升教师布置作业的针对性和学生完成作业的有效性,出现了基础性作业和弹性作业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金牛区教育局普通教育科科长张先瑾介绍道:“我们让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作业的难度和完成时间,同时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能主动参与作业设计,实行作业的布置和完成的双向互动。”

“通过这样一种作业监管的方式,再加上我们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措施,最终是为了减负的同时,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张先瑾谈道。

“三点半难题”如何破?

——课后服务,不只是托管

“下午放学早、去处少,家长接送孩子像赶考。”这样的“三点半现象”,一度是家长接送孩子困难的真实写照。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省按照全面覆盖、自愿选择的原则,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切实解决了家长接送难题。随着各地各校的进一步探索,课后服务也逐渐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成都市为例,2019年,成都市开展了课后服务试点,学校提供短期的托管服务,被称为“课后服务 1.0版”。随着“双减”工作开启,成都市对课后服务进行了升级改造,并正式发布了“课后服务 2.0版”,从 “1.0”到 “2.0”发生了哪些变化?

“课后服务的时间延长了,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课后服务的空间也更加延伸。”成都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沈鹏在沙龙活动中介绍说,如今的“课后服务 2.0版”不再只是简单的托管,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拓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我们要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过去看似只有培训机构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学校完成得更好。”

四川天府新区将每天下午的课后服务分为 AB两个时段,一个时段一小时。在 A时段,对学生进行作业巩固和个别辅导,推进学科学习落地;而在 B时段,天府新区聚焦体育、艺术两大领域。此外,天府新区还围绕科技人文类等项目开展 C时段延时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通过这样的课后服务,我们达到了每生有一张专属的定制课表,每个家庭有一个自主的接送时间,每个学校有一套极富个性的课后服务总方案。”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教育卫健工委副书记,社区治理和社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远东举例说,“在天府四中,只有一名女生在课后服务中选择了演讲,学校也专门为她一个人量身定制了演讲课程。”

同时,为了解决师资匮乏的难题,天府新区还探索了体育教师共享机制,吸纳世界冠军、退役运动员等体育人才到天府新区体育教师共享中心,再“排课走校”到各中小学。杨远东表示:“下一步我们还要向艺术、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等领域拓展,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课后服务不仅仅是在周一至周五,青羊区开展的周末托管服务,也解决了一部分家长周末无法看管孩子的难题。“双减”政策出台后,青羊区先在8所学校试点周末托管服务,目前已扩展到了20所学校。陈杰谈到,周末托管开设的课程都是素质类课程,“课程一出来几乎都是秒抢。”由于学校周末托管的教师和课程很专业,收费也很实惠,有效降低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力负担,“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讲,学校将是一个非常安全、温暖、专业、又很实惠的地方。”

随着各地对课后服务的深入探索,五育并举的理念得到了更好地彰显。

金牛区石笋街小学在楼顶开辟出3000余平方米的空中花园,打造出空中农场,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劳动课。“为什么叫综合性劳动课呢?”金牛区教育局普通教育科科长张先瑾介绍说,“在这个课堂上,你可以看见有人在劳动,有人在运动,有人在活动,有人在关注叶子的生长,有人在关注天气的变化,还有人能计算在平方尺里边能栽多少棵树,融合了各个学科的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主题沙龙活动中,四川省教育厅校外教育监管处处长蔡存明介绍,目前,全省有694万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从问卷调查来看,家长和学生的满意率都在97%以上。

校外培训机构如何规范管理?

——强化监督,保障学生和家长合法权益

“双减”政策出台以后,陆续有一些培训机构出现倒闭等情况,如何保障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在主题沙龙活动中,嘉宾们对此进行了探讨。

沈鹏介绍道,成都市在校外培训治理方面,制定了三张清单、把好三个关口,“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校外培训的准入清单,把好了校外培训的准入关;完善了校外培训的实施清单,把好校外培训的过程关;落实了督导清单,把好日常的监督关。”

而对于培训机构治理的关键环节——资金监管,龙泉驿区教育局法规科科长颜伦作了重点介绍。龙泉驿区联合银行建立了校外培训机构办学经费全额全流程监管机制,所有的校外培训机构必须在指定监管银行建立课消账户,所有的预售费必须进入课消账户进行管理,预收费未经确认前不会产生资金流动,有效杜绝卷款跑路的风险发生。

“简单地说,该系统就像打造了一个第三方的电子商务平台。”颜伦说,“消费方不再向校外培训机构点对点的支付预付费,而是集中归口至指定监管银行的专户管理,预付费经消费方确认后,相应的费用才划拨至校外培训机构的结算账户。”

“通过这4个多月来的治理,我们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比例已经达到57 .36%。”沈鹏表示,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占全省35 .1%的成都来说,这个成绩属实不易,“可以说,成都教育培训市场是从‘野蛮生长’‘九龙治水’的状态,发展成了今天规范发展分类管理的时代。”

而着眼于“双减”,沈鹏说:“我们加快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治理、压减,其实这是一个临时的“外科手术”。那长期的养生之道是什么?还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我们的课后服务,真正地铺好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里子’,才能更好地支撑起‘双减’的‘面子’。”

对于我省在规范管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上,还有哪些做法和措施,蔡存明进行了介绍。他谈到,对于校外培训机构,重在抓规范治理。首先是严控增量、压减存量,教育厅已明确要求不再新增审批学科类的校外培训机构,同时开展了“营转非”工作,对已有的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重新审批,从明年起,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只能是“非营利”性质。

“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不能开展学科类培训,这是‘双减’的政策底线。”蔡存明说,对于培训时间和收费等问题,我省也将继续严格把控,在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的通知》中,要求培训机构必须开设预收费监管账户,所有与培训有关的收费必须全部由监管账户收取,“明年开始,所有的培训机构全部实行资金全额监控一课一消,更好地保障学生和家长们的合法权益。”

此外,我省还在进一步完善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加强信息管理,连通学籍、教籍系统,实行培训教员、参训学员实名制管理,并强化日常监督,通过将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纳入综合执法管理、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特邀媒体记者参加随机暗访等方式,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和变相违规培训行为,持续打击无证无照“黑机构”,防止校外培训乱象从“地下”溢出。

蔡存明说:“下一步我们还将坚定不移地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