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112期(总第3640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双减·大家谈”家校共育篇开讲——
双向奔赴 双减“同行”
记者 张文博
聚焦 “双减”落地· 大家谈《教育导报》2021年第112期(总第3640期) 导报一版

刘磊/摄

今年7月,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政策一经出台,就引发了家长们持续的关注和热议。很多家长表示欢迎,认为“双减”的落地恰逢其时,有望缓解“鸡娃”焦虑;但也有不少家长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和担忧,“双减”之后,是选择“躺平”还是继续“鸡娃”?“双减”是新的机遇还是新的焦虑?能改变那些厌学退缩、迷恋手机、和家人关系紧张的孩子吗?能改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吗?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吗?

针对这些焦虑和问题,12月9日,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联合成都市教育局举行“‘双减’大家谈”主题沙龙活动,围绕家校共育,邀请了家庭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班主任老师和家长代表来谈一谈,“双减”政策后给家长和学生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以及怎样去应对,让孩子从小有幸福的童年,长大有幸福的一生。

■ 记者 张文博

问题一:培训班没有了怎么办?

“现在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辅导孩子时间几乎没有,或者说辅导孩子的能力不够,遇到孩子成绩不好只能送培训班。‘双减’把培训班都减没了,孩子不补习,成绩提不上去,怎么办?”

国家推行的“双减”政策,并不是把校外培训机构一窝端,“双减”背景下,国家层面加强了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注重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让孩子全面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从校外培训的类型来讲,一类是学科类培训,一类是非学科类培训。比如,篮球、游泳、绘画等素养类培训,为家长们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今天的话题更多的是聚焦和指向学科类培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补习,也被称为影子教育。

我们学校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双减”之前,我校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逐年上升。到五六年级,学科类培训的比例超过50%;“双减”之后,学科类培训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逐年上升的趋势没有变,但是学生参加学科类培训的科目减少了,时间减少了,有的学生没有培训班了,学科类培训总体下降了30%。这些时间用于亲子共处、运动阅读、劳动实践上都是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

孩子的学科补习越多,成绩就越好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据一些数据表明,我们发现学科类培训和孩子的学业之间关系其实是比较模糊和复杂的。换句话讲,就是学科类的补习和孩子的学业表现,不一定成稳定的相关关系。有可能培训占用的时间越多,孩子的积极性越差;尤其是“题海战术”式的补习来提升成绩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无效或者适得其反。

有的父母说只要有中考和高考还在,孩子的学科类培训就是刚需,因为分数是很重要的。

我们换一句话来问,如果分数是刚需,那么,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是刚需?孩子的健全人格是不是刚需?孩子的正确价值观是不是刚需?我认为这些刚需其实远远超过分数本身。

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比补习更重要的,是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习惯、自觉自律、以及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这也对家长的养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校长 赖晗梅

问题二:考试减少了怎么办?

“考试减少了,也没有排名,孩子处在班里什么水平?每隔一段时间成绩有没有退步或进步?作为家长,我对此心里没底,我要是想了解孩子的学习水平,除了给他买一套试卷来做,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第一,考试过于频繁容易导致学生和家长焦虑,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应该摆在第一位,因此,考试次数必须减少;第二,对于中学来讲,“双减”不是减掉考试,只是次数减少了,这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从分数转移到学习本身的快乐上;第三,除了考试,家长其实有很多种方法了解孩子阶段性学习情况。比如,我们可以借助中医的“望闻问切”来了解孩子,而不是只有通过考试的渠道。

“望”——孩子回到家以后,我们看看孩子的状态,如果这一段时间孩子不说话,闷闷不乐,精气神不佳,那他的学习状态一定有问题,需要我们家长介入。

“闻”——从孩子讲的很多事情当中,我们可以抓到很多细节。如果这段时间讲的是游戏或者是怎么玩,那说明孩子的注意力没有放在学习上;如果孩子讲的是学科中遇到的问题,从中就能了解他的学习状况。

“问”——有时候孩子不讲怎么办?在聊天当中,我们可以问一下孩子,这个学科怎么样?那个学科喜不喜欢?那个老师怎么样?旁敲侧击,多种方式,一定能够问出个“一二三”来。问,还可以问老师,家长应该跟老师密切联系,从老师那里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切”——就是查阅学习的过程记录,看孩子有没有纠错,听写是否过关,作业正确率高不高。甚至课本的磨损情况都能反应出问题,如果孩子经常使用课本,它的磨损就比较严重;如果课本是新的,很明显这段时间孩子的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很多细节都能反应孩子的学习情况,并非只有考试才可以。

关于考试,孩子们经常爱说一句话:“这次考试没有考好。”究竟是没有考好还是没有学好?我想主要是没有学好,过程决定结果。如果孩子一段时间静不下心来写作业,注意力总是不集中,家长应该马上指出来,和孩子一起调整。“双减”背景下,需要家长更多陪伴孩子的成长,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过程好了,结果一定会好。

——电子科大附中·华西中学校长 文波

问题三:作业减少了怎么办?

“没有了培训班,没有了考试,现在连作业都减少了。以前放学回来第一句话就是:‘先做作业,作业做好了再出去玩。’现在看到孩子在学校也没有什么作业,回家了还是没有什么作业,这样下去成绩能好吗?”

以往的作业注重数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现在的作业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一线老师也力图在作业方式上进行改进,避免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多一些实践性作业。

比如,本学期,我们五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设计的其中一个实践性作业就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学习民间故事,在学《牛郎织女(二)》一课时,我先指导学生梳理故事主要情节,设计《牛郎织女》连环画的基本内容,再以“男耕女织,幸福生活”这个情节的创作为例,请学生结合课文中描写的场景,讨论画面上可能出现哪些景物,然后在示例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完成其他情节的连环画的构图与创作。最后被同学们投票选出的优秀作品,还会在班级图书角进行展示。

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兴趣盎然,也非常有成就感,自然非常喜欢这样的作业。

现在孩子们基本上都能在学校完成作业,课内知识已得到加强,家长其实无需过多焦虑,因此,建议家长将家庭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上来。

在学习方面,家长可以提醒孩子复习各学科学习内容,回顾一天所学;预习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将第二天要用的学习用品准备齐全,做好课前准备;制作单元错题积累卡,进行查漏补缺。

时间更充裕的家长还可以抽出时间开展亲子阅读,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一起讨论、交流书中的内容,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在生活方面,可以适度给孩子安排一些家务劳动;陪伴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的监管;督促孩子按时睡觉,确保充足的睡眠。

——成都市成华小学五(6)班班主任 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