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15期(总第301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做“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
——成都市科华中路小学新教育实验探索
■本报记者 吴宇婷/文 刘磊/图
《教育导报》2016年第115期(总第3012期) 导报三版
“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阳光洒下的方向……”近日,成都市科华中路小学举行以“缤纷梦想,一起远航”为主题的新教育实验阶段性汇报活动,一首师生共读拉开了活动帷幕。学校3名新教育实验种子老师代表围绕自身成长与启发进行了经验分享,成都市武侯区教科院新教育办公室主任李镇西进行现场指导。

2015年9月,成都市科华中路小学11名语文老师成为新教育实验的种子老师。接触新教育实验后,老师们开始对班级管理、自我规划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

新教育实验种子老师与学生共赏诗歌

诗歌表演《笠翁对韵》

谈困惑

教师职业倦怠,教育走向何方?

康燕来到成都市科华中路小学的一年前,还在老家的一所初中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她回忆,当时她将一个成绩较差的班级成绩提升到全县前几名,享受着学校领导、家长、学生信任的目光时,自信地认为自己懂教育。教育就是兢兢业业、吃苦耐劳,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学习优秀的人,考上好高中,进入重点班。”

不久前,康燕重新以小学教师的身份站在了成都市科华中路小学的讲台上,离开了初中的教学模式,她对眼前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台下是稚嫩的面孔,教学中增加了更多繁琐的事情,学生不交作业、不吃午餐、欺负同学……即便她费尽口舌,但“旧的问题刚过去,新的问题又来了”。

康燕有些茫然,“以前熟悉考卷、题型,可以带领学生冲刺中考的我,该怎么教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教他们更好地做人?教育到底是什么?”

年轻教师罗文娟也有属于她这个年纪的困惑。“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事,但家长的配合和支持都不够,还有家长与老师的教育观念出现分歧。此外,教师也会出现职业倦怠。我们会困惑自己究竟该怎么成长?怎么解决教育中的种种问题?”

像康燕、罗文娟这样迷茫的老师不在少数。浙江省杭州市一所高级中学曾对学校教师的职业困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感觉麻木、孤独、迷茫,理想钝化的比例占20%。

今年6月的一次培训会上,康燕接触到新教育,她发现,原来成为“灭绝师太”“全职保姆”的班主任不止她一个。但新教育实验种子老师蒋长玲却用民主与智慧治理班级,定班规与班级文化,也通过这个过程重塑了自己,从“灭绝师太”变成了亲切的“事儿妈”。

种子老师王西每天清晨带着学生晨诵,将天气、自然、四季融入一首首小诗中,做足“爱的功课”。班级在他们管理下成为了温暖的集体。最重要的是,康燕从这些分享者的眼中看到了教育者的从容与快乐。

谈改变

缔造完美教室,“大家”变“小家”

 2015年9月,科华中路小学11名老师成为新教育实验的种子老师,之后又有一批老师加入了新教育实验中,如今,学校已有22名种子老师。这些老师在新教育实验的指引下,对班级进行“大改造”,“升华”治班策略,缔造“完美教室”。

老师陶雪梅拉上家长与学生,一起商讨班名与口号,设计班徽,还创作班歌,制定学生与老师的约定。为了营造班级的书香氛围,她还在班级中划分了一块写字小天地。她介绍,“英语老师喜欢写毛笔字,现在一有时间就来这儿练字,学生也跟着围过来,这里就成了大家静心的小角落。”陶雪梅还与学生一起种植,绿色植物加上书香气的装饰,教室成了学习的乐园。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希望学生可以一走进班级就有学习的冲动和向往。”科华中路小学校长刘卫东说。

感恩节也成为陶雪梅教育的灵感,节日里,她带领学生给妈妈写信,留下属于自己的亲情故事。没想到当天晚上就收到了家长的留言,“这是第一次收到小家伙以书面形式写的心里话。”看着留言,陶雪梅暖在心房。

康燕为班级量身定做了一套特色的“蜜蜂文化”,用小蜜蜂“勤劳、勇敢、团结”的特性引导学生成长,班名定为“小蜜蜂班”。

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她将新教育倡导的“每月一事”引入班级管理中,内容从很小的事情展开,例如扫地、早读等,“教育可以是一件大事,就像一些专家著作中所提的教育理念一样。但它也可以是一件小事,就像一个好习惯。两者都会让学生一辈子受用。”康燕说。

此外,她还提出“积分制”,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等方式获得“学习卡”“早读卡”,兑换积分与奖品。康燕还在教室墙上挂了一个“采蜜袋”,学生可以放入满意的作品,彼此交流、参观、学习。

在一点点的班级文化改造的路上,老师也成长了不少。刘卫东分享了一个小插曲,陶雪梅接触新教育以前,由于中途接班一直得不到家长的接纳,甚至有家长要求把她换下来。没想到顶着巨大的压力,她不仅改变了自己,征服了学生,还征服了家长。“现在如果再要求换班主任,家长肯定不同意。”刘卫东说。

“把每天面对的难题当课题研究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教育研究为老师带来成就感,而成就感就等于幸福感。”李镇西说,新教育实验就是给老师们提供研究平台,但这里的研究不是纯理论的思考,而是实践中的观察、琢磨、分析、提炼……让普通老师通过新教育实验走向优秀。”

谈启发

师生共读,追寻内心卓越的自己

是什么促进老师发生这么大的转变?罗文娟认为,转变的重点就是阅读。

去年9月,科华中路小学开展“晨诵——午读——暮省”计划。罗文娟也按照学校的要求,每周二早上与学生晨诵经典,每周五与学生开展午读,在学生们热烈的反响之下,还增加了两个午读时间。

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是暮省,罗文娟发现,学生们开始自发地写日记,记录每天的收获与心得。还有不少学生创作起了小说,文字与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近。

罗文娟也加入学生的阅读中,与学生一起梳理人物性格、探讨情节。一本书读完还有分享会。学生们用提问、表演等方式探索书中蕴藏的深刻含义。学生自己也可以通过制作推荐卡等方式自发荐书,大家的阅读资源在推荐会上流动起来。一学期下来,学生们的阅读字数平均达到100万字,超过“课标”规定的小学中段阅读总量两倍。

罗文娟也愈发喜欢阅读,“以前,我们老师杂事太多,往往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才去翻书,阅读方式零散化,时间碎片化,不系统。如今,我们有了阅读的动力,喜欢静心去思考、反省。”

陶雪梅在新教育学习中,常常动笔记录班级故事以及自己的感悟心得。这与她之前的教学工作不同,不再是枯燥的备课、管理学生,她发现,原来教育不仅让学生成长,也让自己获得了成长。

“新教育实验中有一部分,是引导老师完善自身成长,通过老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改变,让教育不再是枯燥的工作,而成为精神上的追求。”刘卫东说。

而这也是教师成长的路径。李镇西说,“所谓‘教师专业成长’,就是指引老师不断地去发现内心深处卓越的自己。”他认为,新教育是回到教育的本身,是一种素教育,它所做的一切是教育本应做的。“如果有一天,‘新教育’可以去掉‘新’,只叫‘教育’,中国的教育才算真正回归了本质。”李镇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