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113期(总第364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让观察真实发生
——以“胖大海”的习作教学为例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 胡军
学科探究《教育导报》2021年第113期(总第3641期) 导报三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主题为“留心观察”,语文要素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这个训练点对习作相当于基石,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至为关键,因为观察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感知的精确性,影响人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在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让“观察真实地发生”?

一、优选观察媒介,激发观察兴趣

在完成了本单元“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之后,学生初步了解了对“静物”和“事物动态变化”的两种不同观察方法。接着,我选择了“胖大海”这样一种中药作为“观察媒介”。当看到这颗神秘的“小果子”时,他们的好奇心瞬间被引发了。在后来的写作中,有个孩子如此写道:“我不由地仔细端详起面前的这颗小果子来,只见它穿着棕色外衣,凹凸不平、皱皱巴巴,和果核一样大小,看起来普普通通,没啥特别的地方。我想:既然老师说它是一种神秘的果子,那应该会有些奇妙之处吧?我迫不及待地想把它放进水里,看看它到底会有什么变化?”

无须多言,接下来的“观察”将不再是一段被动的习作前奏,而变成了一趟探索事物奥秘的奇妙之旅。

二、习得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

三年级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观察所得比较宽泛、流于表面。因此,我把“观察方法的习得”作为重点予以指导、落实。对于静物的观察,让孩子学会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用嘴尝等等,丰富对事物的感知。

“这是一个椭圆形的果子,像一枚枣核,又像一颗巨型葡萄干。身上凹凸不平,带着几条裂缝,摸起来很硬,也很粗糙。”“我用鼻子闻了闻,有点微酸。如果把它放进水里,味道会有不同的变化吗?”“它泡出来的水变成了深褐色,我尝了一口,有股淡淡的茶香。我又用勺子舀了一点儿褐色的‘结晶体’放进嘴里,口感似冰粉。”

而对于动态的变化过程,则让孩子学会用“慢镜头”将变化分解成小变化,这样就能把“细致观察”落到实处。但“说易做难”,孩子刚开始兴趣盎然,但时间一长,则很难保持注意力,观察容易“虎头蛇尾”,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简易表格作为支架——表中,横栏为发生变化的时间,竖栏为发生的变化,要求学生选择出适宜的动词进行表述——习作过程得以量化。

三、润色观察所得,形成观察作文

在完成了对胖大海“细致观察”后,我引导学生把观察所得的材料进行“二次加工”,通过联想、比较、想象等思维活动,扩展素材的宽度和深度,最后创作出富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作文内容。

“过了一会儿,它开始膨胀,里面的果肉争先恐后地从裂缝里涌了出来,散开,像层纱。然后,裂缝越来越大,整个外壳都裂开了,变成了几瓣。果肉像洪水涌出堤坝一样从壳里冲了出来。最后,过了十几分钟,它已经胖得堵满了整个杯口,既像盛开的月季花,又像毛绒绒的绒球花。”

“最后,胖大海耗尽了自己的能量,完全炸开了。它的顶部像小女孩的头发,中间还有一个“蝴蝶结”,从壳里“跑出来”的两条果肉像小女孩的两条腿,一眼望去,就像这个女孩正在水中劈竖叉。”……

看到这些形象描述,我知道这次教学让观察“真实地”发生了。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不仅是为了培养“习作能力”,更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学习力、思维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当“观察”真实地发生后,这样的发现、经验、知识才会在学生的言语结构中逐渐“活化”,在真实语境表达中慢慢“显化”,最后,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将这种观察能力内化为自己“思维的加速器”“想象的接收器”,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