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
作者:[俄罗斯]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科利别里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译者:陈淑贤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ISBN:9787515359564
11月末,读到的这本《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过冬》,深冬时节,读季节之书,倒是颇为应景。
11月下了两场雪,一场极烈,雪没了脚脖子,走在雪里,踢踢拖拖的,有儿时的乐趣。可是到底少了儿时的兴味,在窗子里看雪纷纷扬扬颇有诗意,若是上班上学只嫌其给生活增添了不便。好在今年不用在路上奔波,孩子住校也不用受这风雪的困扰。成年人眼里的四季,再也没有儿时的单纯。也可能是因为生活在城市的缘故,忙碌赶走了诗意。可是一个人之所以在中年以后仍然热爱读书,大概就是为了在文字里找回那些逝去在童年及乡间田野里的诗意的故乡吧。
近些年,我对俄罗斯文学尤为偏爱,每读总是欲罢不能。
大概是因为那风雪漫天的森林里,有童年的冬日记忆,有文学的辽阔远方,有大自然的宁静向往,俄罗斯文学几乎满足了我执著于文学的所有渴望。
《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过冬》作者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科利别里的作品是第一次被引进,它几乎立刻就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这是一本自然随笔集,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的是俄罗斯茫茫雪原里春夏秋冬四季里的故事,读的是丰富的森林里写不尽的动物世界,读的是寂静的阿穆尔河带来的生生不息的岁月。这位伟大卫国战争参加者,写过不少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在暮年的笔触却更多的是缘自乡愁的自然随笔。他是一个“终生迷恋徒步旅行的人”,向往未经开发的、原生态的大自然,只要有机会,就和朋友们去森林里参加各种目的的考察。在出版社工作的他,经常和一位摄影家结伴出行,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作者生于1917年,2011年去世,享年94岁,几乎历经整个20世纪。在他儿子的眼中,父亲从不无聊,他有做不完的事情,兴趣广泛,爱好写作、绘画、雕刻、模压技术等等,而且有严格的工作时间,一生远离医院。我想这样的一生,主要是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一个向往大自然并热爱且尊重大自然的人,内心一定是健康的、积极的、悲悯的、细腻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对于保护大自然的呼声所感动。
在《体态优美的狍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体态优美但是很笨拙的动物,早春时节,狍子的蹄子会被冰划破,村子里的狗都能袭击它们。狍子的皮做不了皮袄,肉也不好吃,但无节制的射杀使狍子数量减少。“我不止一次看到狍子生存的恶劣自然环境,为它们惋惜。这样优美的动物不该遭到毁灭殆尽的命运。”作者说。我们说文学的意义是什么?也许这就是文学的一点点儿微薄的力量吧,用微弱的声音发出一点点呼唤,希望可以唤醒人类的同情心。
《“白色补丁”的偏口鱼》中,作者讲到了听来的一个传说:一个猎人打到一条肥鱼,但是他想到,这万一是最后一条鱼呢?如果我杀了它,其他人吃什么呢?于是他就从侧面切了一片鱼肉,然后缝上一块白桦树皮,鱼有了“白色补丁”不想被其他鱼看到,就总是平卧在海底。作者由此想到,从前的人们对待大自然是理智宽容的,而现在的人则贪得无厌目光短浅,大家都在掠夺,至于能为后代留下什么,无人关心。自然文学使作家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但同时也让人更不平静。越是热爱便越是痛心疾首,可是又无能为力才是作家最痛苦的事情。
在这本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时时敲打着我的心。文学是涟漪,它将思想传递到无穷。
书中很多关于自然的描写非常优美,大自然像是天然的画卷,有时我们只要用心去看它自然发生的一切,就是一篇妙手天成的好文章了。我们读到一篇篇大自然馈赠的散文,心也便飞到了那热闹又寂静的森林里,随着作家的脚步与目光感受那无处不在的惊喜了。远东的树木丰富:雪松、云杉、冷杉、槭树、白蜡树、椴树、白桦树、落叶松、稠李树、丁香树,森林里的世界像个童话:兔子、田鼠、松鼠、猫头鹰、猞猁、狍子、麝鼠、马鹿、熊、啄木鸟。阿穆尔河鱼类与鸟类丰富:大马哈鱼、鲶鱼、鲫鱼、狗鱼、苍鹭、雅罗鱼、白条鱼、鸳鸯、仙鹤……这些名字无一不在撩动着我们的心弦,恨不能立刻就飞进那山间、林间与河边。
作者呼唤年轻人:“大自然非常美,不要远离大自然。”是的,当我们看到这些远离城市生活的名字时,心里怎么能不生出万般柔情,怎么能不感谢大自然曾创造的万物天然?我们应当给予大自然足够的敬畏,并让这动人的画卷与故事绵延不绝地流传下去,而不是让后代只能在文字与画面中缅怀与伤感。
就算是身处城市之中,我们不也时时被阳光与月光的升落而感怀吗?在每个人的心底,其实都深藏着人类永恒的故乡,那就是对于大地的热爱。越是年纪渐长,我们便越是感慨人类的渺小与自然的神奇,也便越是感受到谦卑的力量。面对大自然,我们不妨学会尊重与思考。
12月了,一年将近,“大地躲在棉被下过冬”,对于小动物们来说,寒冷的冬天是场艰难的考验,但在那棉被下,春天也在孕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