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联合成都市教育局举行“‘双减’大家谈”主题沙龙活动,图为12月7日“学校探索篇”现场。
落实“双减”政策,让学生回归学校课堂主阵地,对于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契机。那么,学校如何进一步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做好减负提质增效,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吃饱、吃好”?12月7日,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联合成都市教育局举行“‘双减’大家谈·学校探索篇”主题沙龙活动,邀请了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校长唐海鹰、成都市少城小学校长王婉、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常务副校长臧玲、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常务副校长何琳、成都市双流区东升小学教师王梨,共同探讨如何在“双减”之下,做好学校教学改革的“加减乘除法”。
做好“减法”:减掉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双减”政策落地,对于学校来讲,最首要的任务是做好“减法”,减掉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创新作业设计、优化作业管理,提升作业质量。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各学校也形成了自己的好经验、好做法。
“原来,我们布置作业是一节课结束后再布置,但教材其实是依据单元来进行编排,每一课之间有逻辑关系,作业与作业之间也是有关联的。”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常务副校长何琳表示,于是,学校提出了单元作业计划,让学生去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同时,学校教师还以学情为依据设计了有难易梯度的分层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也开展了作业自主管理,在每周三设为“自主作业日”。该校常务副校长臧玲介绍说,自从有了“自主作业日”,激发了学生对作业创编的兴趣。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一些跟当天所学知识相关的闯关小练习;甚至会创编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试题,然后在同学中发起挑战。“自主作业日”将作业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
“双减”之下,各学校在加强学科作业的设计和管理时,也在积极探索特色作业。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校长唐海鹰表示,该校的特色作业就突出了“实践”特点。以中秋假期作业为例,学校要求孩子中秋节回家后,必须学会唱一首和中秋或月相关的歌,鼓励学生查阅与月相关的诗词等。此外,学校在每周四还提供一项叫“快乐五选一”的作业,其中包括了阅读时光、家务劳动,体育锻炼,特长展示和家庭聚会五项,学生可任选一项完成。
在“双减”政策实施以后,成都市青羊区出台了“书包不回家”的倡议,成都市少城小学成为首批试点学校之一。成都市少城小学校长王婉介绍说,“书包不回家”的倡议就是让学生在一周之内,凡在校内已经完成课后练习的同学,“书包背不背回家”由学生自己决定。
“书包不回家”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在这个形式的背后,则是学校对作业的深度管理。王婉表示,学校列出了三张清单,第一张是学生的时间管理清单,学生要学会规划写学科作业的时间;第二张是老师的作业管理清单,对参加课后服务学生书面作业的完成量进行清单式梳理;第三张是单元知识清单,将学生在单元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转化成家长可读可用的学习要点。
当作业改革有了顶层设计的方案,教师才能有效地去实施具体的作业设计和管理。作为一线教师,成都市双流区东升小学教师王梨就通过丰富作业的投放形式来实现作业的减负增效。王梨说,比如上到《里程表》这块内容时,她会在课前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去观察家里汽车里程表的变化;学到面积的内容,会让学生给家里的客厅设计地砖铺设方案,让学科知识与生活有机融合。
做好“除法”:扫除学习障碍 消除疑虑焦虑
“双减”除了做“减法”,学校也要在培优辅弱中,做好“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为家长消除焦虑”的“除法”。
“双减”之后,为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托管+拓展”课后服务模式。在第一阶段的课后作业托管中,有的学生在校内能“吃饱”,也有一部分学生还不能“消化”。针对这一部分学困生来讲,东升小学就把课后服务延伸到家庭,组建学习答疑名优教师团队,开通线上学习答疑咨询热线。
王梨介绍说,比如,最近班上数学学到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但有个孩子没办法独立完成,孩子的家长也想了很多办法。于是,这位学生家长就到线上来咨询。“我先是建议家长让孩子从两位数乘一位开始计算,孩子慢慢熟练了,就给他增加一点难度。同时也给家长教了一些指导方法。目前,这个孩子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完全能够独立计算。”王梨说,通过线上咨询,不仅为学困生扫除了学习障碍,还缓解了家长的焦虑。
除此之外,东升小学的教师也发现,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有部分家长对亲子交流、心理辅导、家庭教育等方面也有咨询的意愿。于是,学校又组建了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团队,在每周五晚上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
“双减”之后,学生在校内课后服务时段完成了大量作业,回家后时间更多,家长也不免有了担心和忧虑。“孩子晚上回到家,好像很忙,又好像什么都没做。东摸一下,西瞧一下,晃晃悠悠就到九点了。”一位家长曾向臧玲抱怨孩子在家的情况。于是,七中育才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份“居家自习”指导,其中就包括学生如何进行知识梳理、自主拓展以及居家锻炼。通过“居家自习”的指导,学生居家生活变得有规律、有效率,同时也缓解了家长的焦虑。
“双减”,也减掉了校外培训负担,学生的周末再也不用辗转在各个培训班。如何过一个快乐又有意义的周末,七中育才学校也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一份《居家“周末生活”建议及指导》,给出了以下的建议:第一是劳动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家庭劳动;第二是参与体育锻炼;第三是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不一定要做专家,不一定要成为音乐家、画家,但是应该对生活有追求,对美有享受。”臧玲说。
做好“加法”:推动“五育融合”发展
“双减”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事情,比方说培养兴趣、发展特长,这也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课后服务。各学校也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艺、体育等课后服务课程,让课后服务成为学生潜能开发、个性成长的课后“大餐”。
成师附小提出了“1+ XX”的课程体系设置:“1”代表学生自主课程,即完全由学生自主实施的课程;“ XX”代表学校共享课程,即学校统一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包括兴趣培养课程和特长发展课程。为了实现课后服务的价值最大化,七中育才学校也系统建构了课后服务课程,实现全校学生“课后服务一生一课表”。
成都市青羊区更是推出了“5+2+ N”的课后服务模式,探索开展周末课后服务,少城小学则是试点学校之一。王婉介绍说,学校在每周六全天和周日上午为学生提供周末社团活动,主要开设了体育、艺术、科技近30门课程,结合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学校、社区的优势资源。“学生在周末可以一整天都泡在学校,家长们也感到放心和安心。”
如何保证课后服务的师资配置?王婉表示,除了学校的老师可以开设一部分课程,涉及一些比较专业的,如无人机教练员、模型教练员,学校可以外聘师资来保证教师的专业性。下一步,学校还会增加一些实践类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那么,课后服务开展得好不好,也需要一套长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我们学校,老师要开设课后服务课程,首先要在校内先赛一赛,教师之间要进行 PK。”唐海鹰表示,这是学校的起初评价。教师开课后,学校会在期中和期末,让学生对课程进行满意度测评,把课程的评价权交给学生。“我们有一门课叫‘汉服课程’,一开始只有4个孩子选了课,老师开始也没有信心,我们就不断鼓励老师。到现在,这门课已经成为我们学校一门特色课程。学生对课程的肯定,也是对老师的一种促进。”除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学校也广泛征集家长对课程的评价。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是为了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那课后服务的评价也要以五育并举为参考标准。臧玲表示,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就以三个维度的评价,来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体系。第一是过程性评价,考核学生在过程中的参与度,把学生参与课后服务跟综合素质评价有机捆绑在一起;第二是结果性评价,是学生通过参与课后服务形成的成果;第三是家长评价。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校开设出“学生喜爱的、家长支持的,致力于五育融合”的课程。
做好“乘法”:提质增效激活力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除了做好“加减法”,还要做好提质增效的“乘法”,通过打造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让学校学习场域成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放大器,构建学生能力发展的倍增系统,从而激活学生的学力、教师的活力以及办学的活力。
基于教材解读和儿童解读,成师附小提出了提升儿童课堂生活质量的“参与式教学模式”。“这个‘参与’不等于‘参加’。”何琳强调,参与式的课堂一定是学生能够主动去和教材、老师、同学发生连接,将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他的自我产生建构。高质量的参与式课堂,学生一定要参与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这三个环节里面,以此解决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
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也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出“1+ X”的教学模式。唐海鹰表示,其中“1”是指学科的核心问题,“ X”是指围绕学科问题设计的学科子问题串。整个教学流程围绕核心问题展开,首先是设计核心问题和子问题。课前要抓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接着是破解核心问题。课堂要抓三学:自学、互学、群学。最后是检验核心问题的解决。课后要抓三点:总结、作业,辅导。
“双减”,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之后,其实是用“留白”的艺术激活了学生的动力。与此同时,在学校提质增效的过程中,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激活了教师的活力。当师生有了活力,学校自然有了办学的活力和张力。
在何琳看来,激发学生的活力,不仅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最重要的通过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比如学校的少工委,学生通过在学校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让他们的能力得以提升。”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教师。臧玲表示,学校将不断优化教师的培训体系,为教师的发展赋能,让教师成为课程的构建者、课堂的参与者、课后服务的实施者,从而去激发教师的活力。
“‘双减’之力,它来自评价;而‘双减’之利,它也来自评价。”王婉认为,“双减”之后,学校的办学活力,来自学生的活力和教师的活力。所以,学校将基于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研究,来不断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无论是师生的活力,还是学校的活力,均来自健康的教育体系。“双减”正是这样一个契机,让学校回归教育的本质,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让教育的生态得以重建,让教育走在规律之中。
本版图片摄影:本报记者 刘磊 陈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