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利
每所学校都有校训,但若问在校生“你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能够准确地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并不多。如果问已毕业的校友“母校的校训是什么?”能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学生也不多。
悬挂及镶嵌在学校醒目位置的校训,学生们天天能用肉眼看到,却没有记住,更没有走心,这种现象是不该发生的。当校训未能驻扎在学生的心灵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及行为规范的影响也就非常有限了。
学生为何记不住校训?校训为何不能对学生的灵魂产生触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对校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校训是学校的文化精髓,是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目标之一,是规范全校师生行为准则及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但是,部分学校只将校训作为一个必须要有的“应景之作”,当成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的文字点缀。确切地说,就是一个必须要有的摆设。由于对校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未经深思熟虑,就把校训挂出来了。
二是缺少对校训的研究,校训同质化的现象非常普遍。纵观各所学校的校训,基本都是“四词八字”模式,“四词”的选择大多是“求实”“创新”“勤奋”“博学”“厚德”“笃行”等。最终形成的八个字的校训中,基本是四个词的排列顺序不同而已。当一个学生无论处于哪个学段,无论就读哪所学校,眼中看到的基本都是这种同质化的校训,难以对学生的思想及灵魂产生刺激及震撼,自然难以将校训融入精神成长。为何校训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其根源是缺少对校训的研究。
三是没有将校训深度融入学校的育人体系。校训是学校办学思想的体现,是对学校教育主张的提炼,是学校教育目标之一。但是,部分学校却没有将校训融入到学校的育人体系中,校训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两张皮现象并不少见。当校训与学校的教育体系交集不多时,不仅学生不知道或记不住校训,部分教师也难以准确说出自己所工作的学校的校训是什么。此时的校训不仅难有教化功能,而且还很容易变成学校形象工程中的文字游戏。
校训是学校必须要有的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理性概括,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理念的重要考量,绝不是学校环境建设的“应景之作”。为了让校训真正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学生永远铭记的座右铭,必须要在校训的制定、使用及传承上下功夫。
首先,应将校训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主张。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提炼自己的教育主张,并在对外宣传及兄弟学校交流中进行推广,但部分学校的教育主张却与校训关联不大,甚至几乎没有关联。当教育主张与校训缺乏应有联系时,校训对学校发展的作用必然大打折扣;其次,在校训制定上应避免同质化。求实、创新、笃行等词句虽然寓意深刻,但并不是每个学段、每所学校都适合,以小学为例,应在这些词句中进一步提炼出让儿童看得懂、记得住,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词句作为校训;再次,将校训作为学校的核心观点深度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教给学生知识与能力,还应在校训的指引下,磨炼学生意志、强大学生思想、提升学生素质,让校训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精神风向标,成为学生对母校永远的精神记忆。
校训成为学校的“应景之作”,是对校园文化资源的浪费。重视校训的价值属性,提炼出符合学校实际、有特色、能让学生铭记、能对学生成长起到重要引领的校训,让校训的功能最大化,是每所学校都应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