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学校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如何让传统文化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成为重要议题。个人认为,学校层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用好教材扎实化、实践活动本土化、开展方式生活化”三个方面落实。
一、用好课程教材,让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
课程教材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打开统编教材,浓浓的“中国风”扑面而来,大气磅礴的山水写意画、精巧逼真的传统剪纸、戏曲装扮的京剧人物……中国元素在各年段各科教材中俯拾皆是。就小学而言,语文课本上涉及的书法、古诗词、文言文以及先秦诸子的名言语录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编排上存在系统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了语文学习规律。要充分利用上述内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插图的形式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民族自豪感;以课文“人之初”教育孩子要向善、爱学;以“日积月累”模块中的文化箴言、谚语教诲孩子要勤奋、感恩、知礼;以“二十四节气歌”引导孩子领悟中国人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等。这样的传统文化学习摒弃零散碎片,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脉络。
二、融入城市文脉,让传统文化教育本土化
一座城市,一部历史,一座文化宝库。教师可以挖掘地域、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土生土长的城市,真切地感受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领略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
以成都为例,是古蜀文明发祥地,孕育了三国文化、川剧变脸、蜀锦蜀绣、糖画竹编等地方特色文化。学校以“蜀”为主题,学期为单位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首先是本土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如“川剧进校园”“绳编进课堂”“巧手剪纸颂生活”等,让本土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其次,深挖本土文化的内涵,编写了校本教材《风烟望五津》,建立本土文化资源库,图文并茂,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最后,开展“川剧、蜀绣、剪纸”项目式互动学习,学生在欣赏、实操体验的基础上,参观博物馆,了解地域传统文化,体味乡土情怀,增强了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结合传统节日,让传统文化教育生活化
传统文化的弘扬应该生活化,充分挖掘生活中传统节日的内涵,开展传统节日系列活动,让传统文化充满了“烟火气息”。譬如春节,我们在新春诗词会”上给学生发生肖红包,学生写春联、办春节小报、制作拜年小视频,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春节的文化和意义。再如端午节,让学生了解节日来历,开展“屈原诗词故事会”,分享如何做香包、包粽子,让家长带孩子看龙舟会等,把学习传统文化和传承理想人格结合起来。学生在看一看、玩一玩、做一做过程中,使得传统文化不再是冰冷僵化的符号,而是一种有仪式感的生活,成为了一种生动丰富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的基因就在学生心田潜滋暗长了。
综上所述,学校要充分利用厚重的课程教材、本土的文化资源、传统节日活动,才能让传统文化教育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氤氲着烟火气息,成为学生涵养德行的重要源泉。
(作者单位:成都市新津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