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支部通过“书记讲、典型讲、党员讲”微党课,把思想政治建设与课程思政,组织培训与个人学习有效结合;通过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语版)进课堂”“课程思政共商、共赏”等系列活动,切实帮助教师提升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讲通中国道路、讲懂中国文化的专业思政能力。
此外,该支部大力建设课程思政创新案例库,挖掘具有外语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思政精品课,鼓励教师以如盐入水的方式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英语专业导论课以“大学生怎样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为主线,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综合英语课补充中国文化负载词、时政热词,内化学生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紧抓课后思政教育不放松
每周五,国际教育学部英语专业师范生李祖国都会前往翠屏区青叶小学给孩子们上英语课,这是国际教育学部“希望之翼”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工作之一。
自党员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这样的支教活动从未中断。队伍先后与宜宾市翠屏区5所偏远山区学校达成长期合作关系,为其提供英语课程义务教学。“这是我们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李祖国说。
如何创新形式,强化教师党支部对学生成长的引导作用?近年来,针对外语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单一、特色不显的问题,国际教育学部教师党支部着力强化阵地建设,搭建党建新平台,实现思政教育多维互补。教师党支部牵手学生党支部建立了“希望之翼”党员志愿服务队、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和“星辰”微思政辅导员工作室,紧抓课后思政教育不放松。三个平台在党员志愿服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新媒体手段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展现风采。
“‘追梦人’巡回交流会应该提上日程了,同学们有什么建议?”在“星辰”微思政辅导员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辅导员王星和同学们正讨论一项思政教育创新活动。王星介绍,工作室采用“工作室+学生社团”的创新模式,根据学生需求针对性开展“线上+线下”教育和服务活动,让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方式更加直接。在这个工作室,辅导员与学生是成长的共同体。“利用微平台传递思政微语言,透过微细节打造思政微故事,拉近师生距离,突破时空界限,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王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