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16期(总第301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都市西芯小学:信任为起点,家校共育没有终点
■本报记者 吴宇婷
《教育导报》2016年第116期(总第3013期) 导报二版
上一期校事周刊,我们关注了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建设“家园共同体”,让家长在教育中成为一支独立、平等、补充学校教育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家长教育意识觉醒,教育理念更新,学校要做的是敞开怀抱,同时开动脑筋,欢迎家长力量的加入,并思考家校合作如何更加有效,让家校共育更加理想。本期,我们继续关注一个家校合作的成功案例。

成都市高新区西芯小学的校门对家长常年“打开”,家长人手一张校园卡,可以“任意”进出校园。校园卡是家校信任的起点,之后,家长们逐渐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制度,他们是学校的朋友,教育的“合作伙伴”。“家长对教育的期待高,那我们就打开大门让他们进来,一起参与到教育中。”校长陈曦说。

家长上讲台,以生活做教材

中国儿童电影协会会员李园是成都市高新区西芯小学的一名家长,除了工作之外,她还给西芯小学的学生上课。她用“制作沙漏”教学生体验时间的价值,课堂的灵感来自于她给儿子的规定,“在家里,我规定孩子在沙漏漏完的时间之内必须完成某项事情,孩子拖拉的毛病就这么治好了。”

李园的“时间管理”课属于西芯小学生命品格课,许多家长都承担起了给孩子上课的义务。

生命品格课是西芯小学建校时就提出的计划,“家长教自己孩子的方法放到班上来讲,可以教会很多孩子新的能力。”校长陈曦说。

家长上课怎么上,上什么?“有些学校是先有框架,再填内容。我们反过来,让家长先自报选题,再结合年龄特点开发资源。”学校德育处主任陈琼说。

没多久,一份份丰富多彩的课表出炉”,多样化让老师们大开眼界。有的家长讲擦皮鞋,有的家长讲野生动物。“孩子的常态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家长是最好的老师。”陈曦说。

家长的上课方式也令不少老师惊讶,“原来课还能这么上?”为了让生活品格课更丰富、更专业,老师与家长也会针对课堂进行“磨课”,共同切磋,彼此学习。

家长拿出一部分时间来上课并不容易,李园介绍,报名前,陈曦就给家长们打了“预防针”,“家长来学校一定需要付出很多。”

李园认为,家长与学校之间双向选择,双方都得到认同,才能铸就最好的教育。她在践行着这一点,除了上课之外,她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领着孩子们一起给学校拍宣传片,拓展学生的视野。她说:“上课像是一种陪伴,陪伴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长,我自身也受益良多。”

订立家校“公约”,事事有章程

家长走进课堂是开始,要让家长与学校达到更紧密地贴合,真正参与到教育中,还要靠制度,让家长起到“监督”的作用。

陈琼发现,当家委会的工作效率不高,或者职责不明确,家长对家委会的信任不够强烈时,家长遇到问题总是先找校长。她决定从“反馈问题”入手,让家委会成为校方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为了规范家长的沟通程序与家委会的工作要求,西芯小学建立了严密的家委会制度与章程,还制定了家长入校必须遵守的“西芯家园公约”。“公约”里提出,将问题或想法由班级反映给年级家委会会长,再反映给校级相关部门,最终校级部门找相关人员沟通、解决、反馈,做到“事事有章程”。

上学期,一个班级的家长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家长们发现,已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杨云(化名)因事务繁多,总是与其他教师调课,影响教学进度。家长们担忧起来,不知是老师对教学不上心,还是实在太忙。

“这可能会影响孩子学科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持续性。有时课程堆在一起,上课节奏也不均衡。”家长们将情况反映给了家委会。

问题被逐级反映到了陈琼那里。陈琼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让杨云与家长面谈,化解矛盾。她也将家长邀请进校,诚恳地说出学校的难处,寻求家长谅解。同时,家长们也提出了建议与期望。

陈琼说,学校与家长的矛盾,都是沟通不畅而出现的问题。学校应给家长提供反馈诉求的机会,否则,只会让矛盾升级。家委会正是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桥梁与枢纽。

家校携手面对问题,共为孩子护航

西芯小学的家长走进教育还体现在,与学校、学生一起面对问题,一起成长。

冬季的早晨,学生屈欣悦的爸爸穿着黄马褂出现在学校门口,他负责拦停一个方向的来车。当过街的家长身边积聚了较多学生时,他右手亮出拦停牌,确保所负责方向的车辆全部停下,家长们立刻带领孩子们走过马路。拦停的车辆也耐心等待。道路上人车很多,却比以前有秩序了许多。

这是西芯小学与家长携手开展的“护校行动”,活动起源于困扰学校、家长多年的大难题:每天早上8点左右,校门口的交通都会因为家长送孩子上学而“乱成一锅粥”。人群从学校前门一直堵到后门,一两百米的道路被人群车辆填满。学生安全问题成了学校和家长的一块“心病”,他们多次向社区反映,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要疏通道路,仅靠老师的力量还不够,必须要家长帮助。”陈琼算了一下,一个学期18周,学校共18个班,4—6名家长一组负责一天,一名家长一学期服务的次数不超过一次。但陈琼疑惑,这样的“负担”家长是否愿意承担?

前期,陈琼与校级家委会在家长群体里进行了调研,有家长愿意参加,也有家长对此兴趣寥寥。为了扫清家长们的心理障碍,陈琼求助学校的法律顾问,在实施细则中强调,服务志愿者不承担“护校行动”中意外出现的安全责任。加上班主任和老师们的深度沟通,家长们加入了活动。

之后,学校对家长们进行全面的培训,将学校门口划分区域,给家长设定点位。学校还制作了橙色马甲和指示牌,指导家长如何疏通车辆与人群,尤其遇到开车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一定要提醒“即停即走”。

活动期间,班主任时刻与家长沟通,收集家长遇到的问题,及时指导。家长们不仅变成了一个个业余“交警”,还逐渐转变了观念。李开来的妈妈感触颇深:“当我举起‘停’的牌子时,私家车都会听从指挥。我们提高自身素养,遵守交通规则,孩子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在陈琼看来,要让家长支持学校工作,要得到家长的信任。西芯小学的家长不仅可以参与学校的会议,还可以参与学校的各项招标,家校“透明化”推动了家校共育。“5+2=0”的家校问题逐渐被解决,家长与老师像是教育的“正负极”,两者结合,才能将家校共育把握在最佳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