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5期(总第3653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
■张叶
文化《教育导报》2022年第5期(总第3653期) 导报四版

《心理抚养》

作者:李玫瑾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ISBN:9787542674227

■张叶

在遇到李玫瑾的《心理抚养》之前,我数不清看过她多少讲座视频了,每一个视频剖析的问题都针针见血,直达“病灶”,只可惜视频总是少头缺尾,不能过瘾。作为一名教育机构工作者、一个家长,对这本书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心理抚养》于2016年首印,因为颇受教育机构和家长们欢迎,2021年9月再次印刷。全书分七章,详细缜密地分析了青少年乃至成年期间的心理成长特点。逐句逐页读下去,时而令人幡然悔悟,时而使人痛心疾首,时而潸然落泪。

李玫瑾再三告诫家长:家庭是人生的起点,所有的社会问题其实都可以说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很多起源于早年的养育,亲自陪伴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可是当今社会,人们对孩子最缺少的便是陪伴,要么远离家乡让孩子留守,要么工作忙碌家庭像旅馆,要么回到家就秒变手机奴。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稍有疏忽,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如果不是有现实的案例、数据,没人敢如此“危言耸听”。在书中,李玫瑾列举了很多青少年犯罪的例子,这些孩子,多数是因为童年时没有得到家庭足够的、正确的关爱,只有极少数犯罪,是因为“社会矛盾”。

李玫瑾还指出,爱的错误表达方式也是在害孩子。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天才”,这样的表扬,是很多家长都不陌生的,人们把这种表扬视为鼓励。但李玫瑾认为,这样培养的孩子“长大后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出现自我认知障碍,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当他独立走向社会面临难题或面对更强的对手时,往往不能接受现实”。这样的人便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触犯了法律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

曾有不少家长提出这样的困惑:自家孩子原本挺乖的,怎么到了十二三岁突然变得暴躁了?摔摔打打,甚至自伤、伤人。李玫瑾在书中给出了解答与指导。她告诉我们:早年的养育相当于系统软件编程,“如果人早年的家庭养育有缺陷,在随后的人生道路上就容易麻烦不断。”反观现实,“麻烦不断”的孩子太多了,小至坐立不安、无法学习,大至打人致伤、致命,其实所有的“大事”发生之前,都有日积月累的小因素潜伏,“不要等犯罪了才查书籍问专家。”

李玫瑾还告诉我们,做家长是要学习的,只有“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她举了那个大连13岁男孩砍死10岁女孩的例子,了解到这个男孩的家庭,对其多次骚扰女性的行为,采取一贯庇护的方式。许多家长都是这样,出了问题就怪孩子不争气,却意识不到是自己的问题。

只有全方位了解育儿中的各种可能和结果,才是完整的养育观。“心理抚养重在养心。”“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养不出情感的人是反社会人格”……这本书的心理养育知识非常丰富,值得每一位家长细读、精用,关注对孩子心灵的抚养,不再、或少一点因为对孩子早期引导不当而导致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