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16期(总第301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别让学生核心素养“金鸡独立”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得胜分校 雷彩珍
《教育导报》2016年第116期(总第3013期) 导报三版

“儿子,生字写完了吗?”“写完了。”“数学的50道口算呢?”“……”“抓紧时间,都晚上8点半了,还要预习课文、背诵古诗、英语听读、体育的1分钟80个绳……”

这是一个一年级小学生和妈妈的日常对话。听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减负提了这么多年,学生的作业负担仍然这么重?

走进学校,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语文老师说,语文关键是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作业有:把学校学到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背诵一首古诗、阅读一个小故事、抄写生字10个、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课文;数学老师说,口算能力和思维训练很重要,作业是练习册一页、口算50题、积累当天的错题、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英语老师说,非本土语言需要多听、多练,作业是每天听课文10分钟、跟读5分钟;体育老师说,体质体能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作业是每天跳绳3分钟,每分钟要达到80个。……每个学科的作业确实都不多,但这些“不多”的作业累积起来却是可怕的数据,沉重的负担。

像这样“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教育,犹如故事《天鹅、大虾和梭鱼》,各自为营、独自发力,导致的是教育的割裂、学生的不堪重负和无所适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不是一元、单边的学科素养的累加,而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需要打破学科、知识的壁垒,实现学科的整合,教育的融合,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培植同一片土壤,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这样的探索也不是纸上谈兵,以北师大二年级教材单元教学“秋天”为例:语文课上,孩子们学习《火红的枫叶》《山行》《秋天到》,表演唱音乐课学到的《美丽的菊花》,讨论雾霾的形成、预防;体育课上,孩子们模仿小刺猬前滚翻、侧滚翻摘果子,小猴双脚起跳摘香蕉;美术课上,孩子们用科学课带回来的落叶制作粘贴画;家里,孩子们和父母一起阅读《风中的树叶》。秋天在孩子们的眼里、心里、脑海里,有萧瑟清风,也有瓜果飘香,有雾霾侵袭的苦恼、也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各学科的统筹教育下,孩子们有思考,有探索,有发现,有见解,有成长。

要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将理念转化为现实,需要教育全体系从高位统筹整合。一是整合课程内容,按知识内容、学科思维、能力价值观等为核心形成系列专题教育课程,实现全学科协同融合。二是整合师资力量,整合班主任为代表的德育力量和学科教师为支撑的学科教师力量,在保证教学的相对专业性的基础上实现全员育人。三是整合教育时间,灵活调整学生学习时间,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时时处处都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链接学生学习、生活,全学科、全程聚焦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统一育人,协调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