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6期(总第365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用人间大爱育家国栋梁
——“栋梁工程”实施20周年记
■刘励华 梁伟
《教育导报》2022年第6期(总第3654期) 导报二版

“栋梁工程”,以“援助今日学子,培育中华栋梁”为使命,不仅让无数贫困家庭大学生完成了学业,更像一盏灯照亮了寒门学子的人生路。这项工程,也被人们称为“新希望工程”。

转眼间,“栋梁工程”已走过了20个春秋。20年,“栋梁工程”用创新与实践,铸就了公益事业的一座丰碑;靠拼搏奉献,写就了一段教育扶贫传奇;用一个个温暖故事,汇成一条爱的长河。

一个善念,催生一项公益事业

时间追溯到20年前。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迎着新世纪的阳光,走在上班的路上。

他叫邹韬,时年31岁,是四川某文化产业公司副总裁。一日,他从街边报亭买了一份都市报。打开报纸,一组救助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报道跃入眼帘。被报道的大学生,个个成绩优异,只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完成学业。

绝不能让贫穷阻断孩子们的求学路!从大巴山走出来的邹韬,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境遇感同身受,他决心联合有识之士来帮助这些寒门学子。

2001年2月,邹韬登门拜访四川省再就业工程服务中心主任李利。李利是一位公益事业实践者,此时正在做资助下岗职工家庭大学生公益活动。邹韬的想法与李利不谋而合。两人当即商定,借鉴“希望工程”的做法,创办一个公益项目,通过汇聚社会爱心力量,帮助家庭贫困大学生。2001年3月,经过反复讨论,该项目最终命名为“栋梁工程”。

“栋梁工程”以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为帮扶对象,以“援助今日学子培育中华栋梁”为使命,将经济资助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在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培养他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人格素质,努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材。

2001年8月28日,“栋梁工程”启动仪式在成都天府广场举行。此后,四川省扶贫基金会栋梁工程分会(含“栋梁工程”办公室)、四川西部扶贫开发中心相继成立。在原四川省扶贫办(现四川省乡村振兴局)指导下,“栋梁工程”被纳入教育扶贫领域,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担当使命,助寒门学子成就梦想

“栋梁工程”的启动,为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带来了福音。

2001年9月,经过层层推荐和严格筛选,全省250名家庭贫困大学生成为首批受助对象,学生涵盖多个民族,地域覆盖四川各地。

2002年,“栋梁工程”在乐山、绵阳率先落地。接着,各地纷纷跟进,至2005年7月,“栋梁工程”实现全省21个市(州)全覆盖,不少市(州)还将该工程辐射到各县(区、市)。

到2018年,“栋梁工程”团队与全国300多所高校建立联系,在四川23所高校成立“栋梁工程”联络处,与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共建85个栋梁工程基地班。

汇聚力量,推动“栋梁工程”茁壮成长

“栋梁工程”是全国首个以关爱贫困家庭大学生为主要内容的公益项目,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统计,20年来,“栋梁工程”先后组织公益活动100余场,共募集善款7 .3亿元,惠泽家庭贫困学子超过22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2015-2020年,“栋梁工程”助学对象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实现公益助学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不仅如此,“栋梁工程”助学范围还向辍学女童、特优特困初中生、受灾地区中小学生和全国高校学子延伸。

爱心接力,构建“栋梁工程”可持续发展模式

“栋梁工程”实施20年来,受到资助的大学生很多已经走向社会,在各领域崭露头角,不少成长为行业翘楚、社会精英,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

“栋梁工程”和受助者有个“爱心约定”:当他们学有所成、参加工作后,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自愿通过“栋梁工程”结对帮扶一名以上的“未来栋梁”。从“受助”“自助”到“助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这是“栋梁工程”的既定目标,也是栋梁工程人的愿望。

20年是一座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面对取得的成绩,栋梁工程人积极探索“栋梁工程”与乡村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效衔接的方法路径,及时研究制订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计划,着力培育能担当新时代使命的栋梁之材,推动“栋梁工程”转型升级、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