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8期(总第3656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信息化助推教育实现“最大公平”
——从“四川云教”看“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均衡
■关心
工作研究《教育导报》2022年第8期(总第3656期) 导报二版

为着力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四川云教”通过直播课堂、教师比武、名师晒课、专家献课等方式迭代更新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提升了民族地区、边远薄弱地区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校教学质量。截至目前,“四川云教”已组建了43个不同类型的远程教育协作联盟,覆盖幼儿园、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开展常态化课堂直录播网络教学、教研,服务全省1195所薄弱学校,23万学生享受最优质教育资源同步学习,近2万名教师受益。正是这一新型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助推四川教育走向“最大的公平”。

2020年春,笔者曾参与“四川云教”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的审核工作,并参与了该平台的宣传、推广工作,对其助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精准帮扶和优质均衡发展深有体会。

跨越“数字鸿沟”,教育公平成为“必然”

教育公平一直是焦点话题,因为“实现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更决定了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在中国最发达的“北上广深”,教育也是最发达的地方;但是在最偏远的地区,教育也相对薄弱。而四川省是中国的缩影,既有教育发达的“成德绵”,也有教育薄弱的“甘阿凉”。

进入20世纪,四川省启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走上历史舞台。2002年,由成都七中担纲的“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正式启动,主要是借助卫星通信技术,将成都七中的课堂教学常态化地向教育薄弱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远端学校进行直播。

“教育应该线上,还是线下?”教育界对此争论了20年。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网课时代”带入前台。教育部发出“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通知,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给所有人,不再成为问题,而是必需的选择。人们已不再讨论教育不均衡怎么办,而是毫无选择进入必然的“最大的公平”。

从“机会、条件、过程、结果”着力的教育公平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振国将教育公平分为四个阶段:机会公平、条件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机会公平能保障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和发达地区的学生一样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条件公平是指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用均衡发展作为衡量教育和学校的重要指标。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反映了人们更深层次诉求。机会和条件公平主要由政府承担责任,但过程和结果公平体现为实际教育情境之下的教学体验和结果评价。

信息化教育让农村孩子看到更多希望,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公平。在“四川云教”项目中,信息化平台将名校、名师纳入资源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最大限度地通过名校资源的输出,避免阶层固化、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寒门学子”和农村生提供“知识改变命运”的优质教育。

信息化教育跨越时空限制,实现了“学习空间”的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四川云教”促进了教师发展的公平。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生产力,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教师。优秀教师一方面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另一方面,优秀教师难以下到边远山区和薄弱学校。“输血”不如“造血”,“四川云教”把优质课堂放在线上,实质上打造了一个教师成长的资源平台,形成一种新的“师徒制”。名校优秀教师作为引领者,远端教师将学习到的教学经验运用到平时教学中,真正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

“四川云教”促进了学生成长的公平。教育的结果是学生的成长、成才,结果的公平在于促进学生成长的公平。生命千姿百态,成才之路丰富多彩。正是为了这一目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让更多的学生享用平等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打开视野,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