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9期(总第3657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学者与诗人——刘济远教授印象
■罗良建
《教育导报》2022年第9期(总第3657期) 导报四版

■罗良建

我与刘济远教授已经相识8年。

2013年底,因写作教学研究,经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夏家发介绍,我结识了全国著名写作教学研究专家刘济远。当时,作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主编,刘济远利用其在高校和中小学写作教学领域卓越的研究能力和广泛的学术影响能力,欲打通大学、中学、小学写作教学不连贯的困局,团结全国写作同仁共同攻克写作难关,筚路蓝缕,奔走呼吁,创建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作为首任会长,刘济远教授是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学者。

因为湖南一师,我对未曾谋面刘济远教授有着一种莫名的亲近之感。这种亲近感,不仅是因为湖南一师赫赫有名,不仅因为毛泽东、徐特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工作过,还因为我在川南老家读书时,听说母校不远处曾有一所赫赫有名的学校——立达学园,其创始人就是湖南一师教师、五四运动时学生领袖匡互生。立达学园时有“武有黄埔,文有立达”之谓,在抗战时期,和西南联大一样内迁西南,1940年至1946年从上海搬往四川办学,该校对川南的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2014年7月27日,刘济远教授来到成都,就本色作文教学研究和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四川协作组建设进行指导,这是我与他的第一次相见。这次,他连日进课堂、研课题、做讲座。刘济远给我初识的印象是既平易近人,真切平实,又满怀激情,不知疲惫——既像一名学者,又似一位诗人。

自此,成都市及省内一些市州中小学,开始了本色作文教学的改革。在这样的改革课堂上,“作文宜导不宜教”,作文教学始终向作文的本质回归;在这样的改革课堂上,课堂时间进行了结构化的变革,普通的两节40分钟的作文连堂课,被改造为前导课(20分钟)+自作课(40分钟)+后导课(20分钟),一次作文只练一个点,当堂学、当堂练、当堂评(后导),提高了教学效益和效率,尤其改变了作文讲评时学生早已忘记所写的流弊。

后来,刘济远教授多次来成都、来四川指导工作,我也应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邀请,屡屡与他共同出席相关活动,一起相处的点点滴滴印证了这个初识时的印象。

2017年10月26-29日,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在南京市举办“中国小学写作教学卓越名师”颁奖典礼暨名师现场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这次活动上,刘济远教授作主题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十大难”,以及国内外作文教学的研究现状,汇报本色作文教学主张的提出与研究历程,整个报告极为严谨和严肃。但当他谈到本次评选活动得到全国写作同仁的支持,尤其感谢吴立岗、李吉林、贾志敏、陆恕、倪文锦、马正平等十多位全国著名专家,作为本次活动评委却分文不取,他激动得几度哽咽。

报告中场休息,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建设半开玩笑地问刘济远教授:“原子弹那么难,我们国家都只花了几年时间,你这个作文教学‘十大难’到底要用多久才能解决?”刘会长没有直接回答,却道:“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有这么一批人,钱学森,邓稼先等,他们舍家为国,不计名利,隐姓埋名。他们出发的时候,家人问他们去干什么,他们告诉家人不能说,只能说是去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并且是不能回来,但是这件事做成了,就是搭上了性命也值得。为了攻克写作教学这个难题,我会组织全国中小学老师、高校的老师,一定实实在在地干。为了这个目标,我自己宁可少活几年也值得!”年近花甲的刘会长平静地说完这些话,眼里却噙着泪花。

如果说,学者是理性的,那么诗人则是感性的,刘济远教授兼而有之。他写学术文章,也常常写诗,在著作里写诗,在课堂里写诗,甚至在讲座现场张口就来几句诗,既有学者般鸿篇巨制的繁复,也有诗人般一语中的之简约。也许,身处“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湖南一师沃土,毛泽东、徐特立等老一辈一师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的改造与探索,其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刘济远教授,他专注于对作文教学的改造,这种改造,是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的当代改造。这种改造,在刘济远教授那里,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既是严谨的,又是浪漫的!

这就是刘济远教授,是学者,也是诗人,或者说是一位具有学者风范的诗人,更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