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17期(总第301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从“外部引导”走向“内部创生”
■刘晓乾
《教育导报》2016年第117期(总第3014期) 导报三版

目前,很多学校虽说重视教研,但缺少长期的教学研究规划,仍然处于无序化、单一化、松散化、低层次的重复中。立足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寻找解决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从“完成任务式教研”走向“问题导向式教研”

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会对学校教研下达一定的教研活动指标。为此,很多学校围绕上级下达的指标安排教研活动,缺乏长期的教研规划。如听评课,学校根据要求安排几节公开课,评课时说些不痛不痒的客套话,对根本性教学设计、教材处理是否合理、学生参与度等关键性的内容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至于对教材分析与处理、作业设置研究、学生差异分析等深层次的教学研究则没有列入其中,更谈不上针对本校学生实际开发校本课程等。这种完成任务式教研活动,千篇一律,周而复始,流于形式,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用不大。

研源于教才有活力,教基于研才有生命力。教研活动要走出完成任务的狭隘、片面认识误区,要真正立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研讨、学习等形式和环节,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如同样的课别人为什么要那样设计?这种设计教学效果如何?探讨如何转化问题学生?开展问题学生案例分析与研讨活动?这种由问题导向而引发的教研,能够唤醒教师的教研意识,帮助教师解决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增加教学智慧,提升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获得教学成就感。

从“外部引导式教研”走向“内部生成式教研”

外部引导式教研,就是学校或教师在外部环境的引导下,通过外部力量参与教研。对学校来说,开展教研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教研任务,对教师来说,是完成学校要求。这种依靠外部引导开展的教研,“研”绝大部分不源于“教”,本身缺乏主动性,缺乏对教学经验的提升,缺乏对教学中生成问题的反思,更缺乏对问题解决策略的寻求,因而在教研时往往把目标锁定在完成任务,不是立足于研究本身,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难以用理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

内部生成式教研,就是学校或教师为了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或教学问题,从而进行的自主研究。大致分为自我反思性教研和能力创生式教研。自我反思性教研是学校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思考、分析研判,挖掘教育行为背后的想法,明确自己的教育观。能力生成式教研,就是学校或教师在自觉进行教研时,通过学习、模仿、实践等环节,使得自身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学校或教师没有“研”的意识,只能周而复始地教;没有“研”的能力,教学经验得不到及时总结提升,教学成绩提升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小。因此,学校或教师在开展教研时要大力提倡内部生成式教研,通过问题研讨、专题讲座等形式,转变教研理念,唤醒研究意识,让教研摆脱“行政命令”,走向“自觉需求”。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