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10期(总第3658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春节假期“充电”忙
■本报记者 鲁磊
2022新春走基层《教育导报》2022年第10期(总第3658期) 导报二版

28天的假期,“充电”学习的时间就占到了一半以上,这是成都市龙江路小学美术教师刘颖的寒假生活状态。

初春的川南群山,雾气氤氲。2月10日,是刘颖跟随水彩画家杜拙教授学习水彩写生的第5天。吃过早饭,她和一起参加研修的老师们急匆匆登上泸州市合江县凤凰山,来到碑林,开始一天的写生训练。

“搜尽奇峰打草稿”,在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于大场景中概括小景,对一个画家的成长至关重要。寒风袭人,大家一边搓手,一边跺脚,极尽目力搜寻可以入画的景致。

“你们看,这边怎么样?”杜教授指着一片乱树杂草丛生的小水塘。“乱糟糟的,怎么能行?”大家对选景充满疑问。

“今天空气湿度大,要少用水。”说罢,杜教授拿起画笔,简单勾出轮廓后,用大排刷铺出灰濛的天空,树丛、石块、水塘次第从笔端跃出。

“万物有灵且美,杂乱的风景中也散发着生命力。”在杜拙的笔下,衰草枯杨变得灵动跳跃,浓雾之下的一汪池水,被赋予微妙的节奏感,展现出悠远的意境。

刘颖豁然开朗。今年是她从教的第20个年头,从迷茫、执著到顿悟、蝶变,从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到成长为教学骨干、帮助更多教师成长,刘颖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不断进步。同时,职业带来的疲乏、思维的固化也在潜滋暗长。

“只有敢于打破自我,重塑自我,才会不断提升。”刘颖感慨,发现平常事物中的绝美景致,与发现学生优秀品质、闪光点,不是同一道理吗?绘画时不单纯模仿对象,而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思路和手法,不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因时、因地、因材施教吗?

“美术创作与育人的规律有相通之处,我们要不停地去琢磨、触摸这个‘道’。”这些年,刘颖和她所在的教师团队,一直在探寻美术教育的规律,不停思考教师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学生又能从中收获什么。

除了开足开齐一周2节美术课和校本课程,他们更探索实践了个性拓展、实践体验、融合探究等课程群,既保证了面向全体的普及性艺术教育,又兼顾了个性拓展的选修学习,最大可能地满足了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社会各界对艺术教育更加重视,“社会期望越高,压力越大。”刘颖说,现在的感觉是“如履薄冰”,“期待与欣喜”并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审美情趣、专业技能、教学理念。

这个寒假,刘颖比以往更加忙碌,除了参加研修,此前,她还与同事一起“共读一本书”,画国画、练书法,相互切磋、提升专业技能,“用学习迎接春天。”

白天示范、练习,晚上讨论、点评,研修生活紧张而充实。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山中一间小屋通明。晚上点评结束后,刘颖和老师们继续调整画面,因为房间灯光亮度不够,他们便举着小台灯和手机补光,不知不觉,已近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