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18期(总第301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巧用提问,课堂生发“成人之美”
——从一次“同课异构”的语文课说起
■本报记者 胡敏 文/图
《教育导报》2016年第118期(总第3015期) 导报三版
课堂是成就学生的艺术,已经成了大多数老师的共识。即便是公开课,精彩的课堂往往看的不是老师语言多优美,而是学生的现场生成多么精妙。

日前,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校地共建活动走进绵阳市高新区火炬三小,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绵阳市高新区火炬三小老师陈莉和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上东小学老师谢晓雨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她们的课堂引导艺术成为亮点。

陈莉老师的启发式课堂

热烈的小组讨论

课堂

执教课文: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

陈莉从课文第一段入手,请学生读完之后谈感受。

学生:小英可怜、孤独自卑、内向……

陈莉:从文章中哪句话你体会到这种感受?

孩子们找出对应的话之后,陈莉顺势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

陈莉又问:什么原因导致小英孤独自卑?

孩子们找到小英生病的相关段落,并通过模仿小英“慢吞吞地站起来”等动作,感知小英的感受。

重点阅读了第一段之后,陈莉请学生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掌声。

孩子们找到两次写掌声的段落,比较小英在两次掌声前后情感的变化,同时也比较了给出两次掌声的同学们,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学生:第一次小英还没有讲故事,同学们的掌声代表鼓励,第二次,小英讲完故事,教室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对小英的赞美。有学生还将自己带入情境,如果他是小英,这时他一定要给同学说:谢谢大家给我的掌声,让我内心有了勇气!

围绕两次掌声,学生从情感、朗读到感悟,进行多层次解读,陈莉用“人人都需要掌声”点出主旨,并请学生们拓展思考:除了掌声,还有哪些方式能够表达对别人的鼓励。

学生们的思维被激发起来,想到握手、拥抱、招手等等五花八门的答案。

谢晓雨设计的课堂非常紧凑,一课时的容量容纳了两课时的内容,从字词过关开始,直接进入文章内容的感悟。

活动一:开火车读词语,教师适时鼓励孩子自信,正音、点拨方法。

活动二:1 .默读课文。思考掌声前,小英是个怎样的孩子,画出相关语句。掌声后,小英变成了怎样的孩子?并勾画出来。2 .同桌互相说一说。(一位同学说掌声前,一位同学说掌声后,互相补充)

有了清晰的指导之后,孩子们的发言也显得规范起来。掌声前,小英内向、胆小、害羞……每个孩子讲完之后,马上用相关语句给出理由,还有的孩子独具慧眼,说小英很勇敢,因为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如果对掌声前小英的描述,孩子们的答案还比较类似,那么对于掌声后,孩子们的答案就显得丰富而多样化了:小英是个活波开朗、勇于生活、有礼貌的孩子。

活动三:1 .默读课文,勾出两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2 .小组讨论: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会响起掌声。用上:我从xx词语,读出了……所以,此时会响起掌声。

有孩子选了“终于”这个词,大家从朗读中再次体会这样的情感,每一个学生发完言,都会问一句“谁还有补充?”当起了小老师,将问题传递给下一个孩子,孩子们“开火车”一样回答问题,发言机会多起来。

绵阳市高新区火炬三小三年级学生蒲桂川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今天上课却特别积极,每次都把手举得老高,他说:“今天老师问的问题,大部分我都能回答。”

谢晓雨不仅用结构化的句子,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知不觉训练了表达,还给学生思维搭建了阶梯,让学生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考方向。

活动四:自读《给别人一点掌声》,回答课后问题。

通过同题材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迁移运用。

评课

老师如何当好“旁观者”?

“到底怎样提问,才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这是值得琢磨的事。”绵阳市实验小学骨干教师汤小芳认为,谢晓雨的课堂,问题较为开放,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权,由学生活动入手切入文章,能够根据学生的问题确定学习重点,一开始就把握了以学定教的基调。

“教学是成人之美的艺术。”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上东小学语文教研组长陈西说,在谢晓雨的这堂课中,集中体现了该校小学中段以“自主阅读”为核心的合作探究模式。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上东小学语文教研组,每个班级依据年段不同,有不同的侧重点,低段聚焦自主识字,中段聚焦自主阅读,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以活动的形式把整堂课串联起来。

而谢晓雨的课堂,第一模块检测字词,让全班学生动起来,检测基础知识的时候人人都有发言机会,老师及时点评。第二个模块,整体感知让同桌交流汇报,第三个模块,具体感知,从重点字词感知情感和背后的深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享呈现。最后,让课文呈现的情感在朗读中慢慢浸润。活动环环相扣,每个环节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环节学生可以学到不同的知识。

陈西认为,陈莉的课堂上呈现的则主要是引导式、启发式、交流式的课堂,课堂氛围自然,班级氛围和谐、民主。抓住了小学阅读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中段学生刚开始进入三年级中段,培养能力的抓手就在于概括能力,理解词语能力,体会文章中关键词表情达意的能力,能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当老师作为旁观者,我们什么时候介入,怎样介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陈西说,老师作为旁观者并不是“无作为”,有时甚至需要深入到小组中指导孩子如何分工,也要统领全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持思维的聚焦。不同老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老师课堂语言再精彩,也不如学生生成精彩,学生的个人发展区得到提升更让老师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