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17期(总第366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探索指向意义建构的整合性阅读课程——
让阅读向心灵更深处漫溯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教育导报》2022年第17期(总第3665期) 导报三版

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副校长梁艳上阅读与表达示范课。(图片由学校提供)

阅读为学习之匙。特别自部编语文教材发布以来,阅读教学受到前所有未有地关注。“语文拉分最明显,得语文者得天下”,让学生“海量阅读”“连滚带爬地读”成为普遍共识。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跨学科阅读也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着眼方向和内容。

“如何超越语文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

“如何回归教育本质,让阅读成为学生心灵的启迪者和建设者?”

“如何成就高阶发展,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综合理解与融合创生?”

在不久前公示的2021年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名单中,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从阅读中终身受益——指向意义建构的整合性阅读课程”课题引起了记者关注。在“让学生从阅读中终身受益”的16年研究中,课题组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研究——

提出“从学习习惯到生活方式”“从心灵启迪到意义建构”“从深度整合到高阶发展”3个基本主张;从知识和生命两个层次确立阅读学习中意义建构的基本范畴;建立起整合型阅读课程的基本架构,开发出50余个微型特色课程……最终编制和开发出聚焦意义建构的整合性阅读评价标准及工具。

“我们从‘心灵的启迪与丰盈’来认识阅读的本质与价值,从‘意义建构’来提升阅读的内涵和品质,从‘实践’来发挥阅读的综合育人价值,进而解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课题组负责人、副校长梁艳从事了十几年阅读教学,她说,“语文教学的进步要从课程重构和学习方式变革两个方面探索,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从单一教学生应对考试走向学生能够用语文追求更好的生活,才可能有本质的突破。”

▲前提:长时间的“海量阅读”

清晨,芳草小学的校园格外静谧,孩子们都在教室里静静地阅读;午休时,活跃的校园又恢复了宁静,此时孩子们又进入到阅读的世界;第三节延时服务时,整个校园静悄悄的,孩子们又徜徉在书海里。

校长樊祥说:“原本每天半小时的自由阅读时间是多年的传统了,而‘双减’以来,半小时‘静’阅读延长1小时。”2021年9月,学校实施了“半小时‘静’阅读进延时”的举措。每天第三节延时服务时间,学校三校区同时进行“师生半小时‘静’阅读”。

时间保证后,阅读什么书呢?教科室主任胡雪梅拿出推荐书目清单,一至六年级都有不同的推荐类型,低年级就有绘本、漫画、童话故事、科普、神话、历史等各种类型,三年级的暑期阅读推荐里就有《明朝那些事儿《留德十年》《居里夫人传》《荒野求生》《宋氏三姐妹》等相对艰深的书籍。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语文的广度和难度。我们发现:男孩子喜欢看冒险、侦探、动物类的书,女孩子喜欢充满幻想、纯美的小说,但事实上八九岁的孩子也可以读一读老舍、冯骥才、史铁生的作品,他们将发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梁艳的深刻体会。

芳草小学对家长读书也有要求,也有书目推荐,同时呼吁家长做“加减法”,仔细考虑送孩子去兴趣班、补习班的得与失。“以一个9岁孩子为例,一次补课加路途一般耗时2 .5小时左右,用这个时间可以让他读完一本书。”梁艳计算,如果家长常常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城,通过这些场所建立孩子的价值观,“因为置身于热爱阅读的人群本身就是对孩子的教育。父母要多读书。就像如果你没有患感冒,你就无法将感冒传染给别人;如果你自己不喜欢阅读,也就无法影响孩子爱上阅读。”

“当孩子爱上阅读后,一定要他们说一说。演讲是检验孩子学习能力的最佳方式。”这是梁艳的阅读教学经验。“一名叫何敏行的女生,她把一学期读过的12本书写了12篇读后感,包括《人生》《瓦尔登湖》《我们仨》,写完后,我让她上台讲。小学毕业后,她妈妈发来一张照片,她在初中新生开学典礼上代表新生上台演讲……”正是不断地读书、写作、演讲,让她在一群新生里脱颖而出。

除了让学生演讲自己读的书,六年级还有专题讲座,让每一位同学讲不同的专题。后来成为成都市“十佳故事大王”的敬欣逸小学六年级的第一次讲座是“美国软实力”,第二次讲座是“那些远逝的古文明”。后来,她登上了央视的舞台演讲,展示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和风采。

16年的阅读教学已有了“升级版”——周一到周四第三节延时服务时间,孩子们独自安静阅读,可圈、可画、可写,不可与旁人交流;周五第三节延时服务时间,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就本周阅读书籍进行“表演、分享、演讲、辩论、讲座”等,阅读和交流已成教学常态。

▲亮点:“指向意义建构”的“深阅读”

在给五年级准备书单中,《呼啸山庄》《罪与罚》《百年孤独》《飘》《浮士德》《傲慢与偏见》等成年人觉得难读的书也在里面,最近,还加上了《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这些书将为孩子精神世界添砖加瓦,因此,“深阅读”成为课题研究的一大亮点。

“从心灵启迪到意义建构”是课题组形成的第二个主张。“从表层看,阅读有助于学生信息获取与知识获得,但其根本价值乃是启迪心灵和丰盈心灵,其实质是引导学生展开深度的意义建构。”课题报告中说。

何为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课题组将意义建构分解为知识层次的意义和生命层次的意义。知识层次的意义,即借助知识学习而获得的关于世界和事物的意义,主要表现在语词涵义、文本传意、作者用意三方面;生命层次的意义,即经由知识学习而建构起来的自我生命意义,包括需要与兴趣、愿望与理想、意识与思想、情感与精神、价值和信念五个方面。

这一切,都需要“深阅读”。一名几年前毕业的女生易文珏,她在五年级阅读演讲课说:“《苏菲的世界》从四年级到现在,我读了四遍,读懂了不到40%。”同学们一阵大笑后,她说:“当我把这本书放下后,我发现书柜里的很多书都变得简单起来了。”梁艳以这个故事倡导“真正的阅读一定是对艰深书籍的挑战”,因为只有在读有难度书的时候,大脑会飞速运转,才会努力去理解,思考人生和世界。

▲重点:“课程重构”走向综合育人

今年春节前的一天,芳草小学六(4)班的诗歌爱好者们与著名诗人翟永明、川剧表演艺术家田蔓莎齐聚白夜花神诗空间,进行了一次有趣的互动。

翟永明和田蔓莎与小诗人围坐一起。孩子们朗读了自己创作的以“花”为主题的诗:“在故乡,泡一杯桂花茶,桂花开了……”翟永明激励孩子,艺术源于生活,多观察生活中的小细节,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她拿出葡萄牙诗集《想象》作了深入分享。田蔓莎对他们的朗诵方式、发声方法、表情管理、台风管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训练,“我愿意给孩子们上课。”翟永明说。

芳草小学所在社区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如何将“阅读”和“社会”更紧密有效地连接?答案是重构课程。教导处主任林文红介绍,“扩展语文基础课程,开发校本阅读课程;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从内容和体系与课程设置两个方面融合国家基础课程和校本课程;基于实践的综合育人价值,凸显阅读课程与阅读学习的实践性。”主要为两个课程——

一是“基于阅读与表达的芳草诗韵研学课程”。从2015年开始,学校开发了“蜀文化之诗韵研学”课程,学生分年级走进望江公园,杜甫草堂,三苏祠,李白故里,走近薛涛、杜甫、苏轼、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启自己的文化之旅。课程形成“知、行、研”三个环节,总目标是研究蜀地名家,感受蜀地文化,锻炼综合能力,启迪人生智慧。

二是“基于‘感恩-担当-成长’的小学毕业课程”。六年级孩子与老师们讨论,提出了“6+1”毕业课程,“6”指:作一首诗(送别诗)、写一封信、读一本书(《小王子》)、唱一首歌(《启程》)、创作一本毕业册、提一个建议。“1”指:一个毕业典礼。孩子们自己梳理、总结六年小学生活,在留下美好回忆的同时,更是一次有效的综合实践锻炼。

由阅读开始,让孩子走向心灵深处,再走向更为广阔的人生,才是“从阅读中终身受益——指向意义建构的整合性阅读课程”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