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20期(总第366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孩子可教矣
■解毅夫
教育叙事《教育导报》2022年第20期(总第3668期) 导报三版

一天,我应邀去参加毕业告别聚会。

刚走进休息室,有人突然跑到面前,紧紧抱住了我。我定神一看,竟然是我深感头痛的那个男生。正当我不知所措时,他把头靠在我肩上,哭了起来。同学和老师都非常惊诧。“他还会哭?他可是只会让别人哭的呀!”人们窃窃私语。

不怪大家愕然,这个“刺头”是一位“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打架斗殴,身上流血绝不会皱一下眉头。今天怎么啦?我第一次见到他哭泣。

我轻拍他的背,他渐渐平静下来。这时,他在我耳边问:“解老,您知道背后我叫你什么吗?”

“该不会是牛魔王吧?”我笑了笑,。

“我叫您唐僧。”说着,他一下跪在我面前。我傻了眼,慌忙拉他,但是,他就是不起来。我从他眼里,看出悔恨的真情流露。他继续说:“解老,您心好。像我这样顽劣的学生,如果不是遇到您,可能早就废了。”

旁边坐着的历史老师感慨:“想不到,今天看到了你的性格的另一面。”的确,平时,这位学生表现出来的,多是无理与蛮横。其实,未成年人并不乏向善的本性。

我想起另一位男生。

初中毕业后,因为其不好的名声,高一各班主任都不敢接收他。最后,校长说:“找解老师试试,如果再不行,那就只能换学校了。”

家长找到我,恳请我收下他的儿子。家长自责和恳切的目光让我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规矩了几天,他的“旧病”很快又复发了:抽烟、逃学、早恋……特别让我担心的是,他爱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这一次,他父母感到了绝望。

接下来的两年,我不知和他交谈了多少次,也记不清去家访了多少回。他那本已麻木的心终于复苏。就在我感到离成功咫尺之时,他又卷入了一场群殴,而成了被劝退的学生之一。

当时,我几乎认为自己三年来的不懈努力都付诸东流了。没想到,离开学校前,他与父母来向我告别。他为自己的行为深深忏悔:“解老,您对我的挽救不会白费。我工作后,一定用第一次工资来孝敬您。”他的话使我感到意外,也很感动。

我为没能把他送毕业而深深自责。他父亲的话让我感到一丝宽慰:“如不是您收下他,三年前他可能就进监狱了。您对他花的心血,已经在他和我们心上打下了烙印。”

几年后的事实,印证了他们当初说的话。这孩子经过努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进了金融系统。他履行了“把第一次工资用来孝敬老师”的承诺,给我买来了健胃药。

后来,他不甘平淡的人生,辞去令人垂涎的工作,白手起家,办起了电脑公司。他毕恭毕敬地开车接我去参加公司的成立庆典。我也带去亲笔书写的横匾以示祝贺。创业后,他逐渐感到学识底气不足,难以为继,又关掉公司,脱产攻读法律研究生课程。结业后,成为一名司法系统的公务员。当他告诉我升职时,我不禁感慨不已:当初的“问题青年”,而今成长为法律的捍卫者,这是多么大的蝶变。

我由衷地为他的父母感到高兴。的确,我和他父母对他的付出没有白费。从他的人生轨迹中,我领悟到了教育的潜在影响和长期效应。

如何对待“学困生”,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面临的问题,其实,优生的培养上并不容易显现出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有能耐的教师,就应该特别善于做“学困生”的工作。

我把如何对待“学困生”,概括为四个字:“三心”和“三不”。“三心”即“爱心、耐心、信心”。“三不”则是“不向学生发脾气,不把不满发泄在家长身上,不在家长会上点名批评学生。”只要教师坚持以上原则,绝大多数“学困生”就能不同程度地转变。帮助每一个学生取得进步,是老师的职责所在,不然,要老师何用?

孩子可教矣。我对这条古训深信不疑。

(作者系成都石室中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