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21期(总第3669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育孩子,不能一打了之
■张道明
《教育导报》2022年第21期(总第3669期) 导报二版

“张老师好,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如果您发现班里有学生的家长经常打孩子,一言不合就上手,您会怎么做?怎么改变家长打孩子的观念呢?谢谢张老师。”这位网友提到的情况,绝非个别。作为老师,我经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说一句话:“老师,某某某不听话,尽管给我打。”你看,有多少家长信奉“不打不成才”的真理。

为什么有的家长喜欢打孩子?一是深感教育无力,似乎除了打,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二是信奉打就能解决问题。“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

如果说教育孩子靠打就能凑效,那么,我们每天只需要把孩子打几顿,不就成人成才了?我想,稍有判断力的成年人都不会相信仅仅靠“打”就能让孩子拥有好成绩,好习惯吧。

回到这位网友的问题:如果发现班里有学生的家长经常打孩子,一言不合就上手,教师可以怎么做?回想起2012年我到城区学校支教,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生源构成极其复杂。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时不时“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搞得我这个班主任疲于奔命,简直就是一个“消防队长”。

那是一节语文课,最后一排,一个高个子女生到黑板上做题后回座位途中,被男生阿涛伸脚绊倒在地。我当即通知女生家长把孩子带去医院检查,孩子右手腕受伤,连用筷子都难。下午,我通知双方家长到办公室,协调医药费的事。阿涛家长走进办公室,看见孩子,顿时满脸怒气,咬牙切齿地说:“我真想给你两耳光,只知道惹事。”孩子吓得瞪大眼睛,直往后退。如果不是在办公室,阿涛肯定挨了皮肉之苦。我急忙上前,拦着家长说:“不着急,不着急,坐下歇歇,先喝点水。”片刻之后,我让两个学生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孰是孰非,清清楚楚。

我对阿涛的家长这样说:“我很理解您现在的心情。我们分析一下打孩子好还是不好?其一,您把孩子暴打一顿,难道他把同学绊倒受伤的事就没有发生吗?其二,说不定您一巴掌下去打伤了孩子,花更多的钱,不是更惨吗。钱花了不说,还影响心情,损失了健康,不值啊。其三,打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我们成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间接地也在教孩子用拳头解决问题,而不是冷静下来理智地处理问题,孩子将来容易吃亏。其四,家长的做人处事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特别是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有很强的导向性。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才会让他有所收敛,长大了才有担当,有责任心。”

阿涛的家长脸色渐渐缓和下来。我继续道:“每个人,特别是孩子都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吃一堑,长一智,孩子认识到了错误就行了。本来我想让您和阿涛陪着受伤的同学一起去检查,看看他的顽皮给同学带去了多少伤害,给他人的生活带去了多大的不便。当然,您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让孩子跟着您去工作现场,体验一下挣钱的不容易,还可以减少他的零花钱作为惩罚。”

阿涛的家长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给老师添麻烦了,感谢老师的教育。”最后乐意地掏了医药费。

至此,我们不难明白,怎样让家长改变打孩子的观念?无非四点:一是与家长一起分析“打”有可能造成的不好后果;二是帮家长剖析孩子犯错的根源在哪里;三是找一找目前可以采取哪些补救措施,减小错误造成的后果;四是为家长指明一条比“打”更能帮助孩子改错或者少犯错的有效路径。

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家长会、家校群分享教育孩子的案例,及时引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素养,了解并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与技巧,做到因人而育,相机而动,切勿将“黄荆棍下出好人”奉为教条,把孩子乱打一通,一打了之,否则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