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23期(总第367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 护航高品质课堂
■成都市双流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冯之刚 赵剑云
双减《教育导报》2022年第23期(总第3671期) 导报三版

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师在班级教学情景下,基于学生立场,围绕某一具体的学习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构建经验与知识的教学方案。这要求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从重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设计转变为重视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科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才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师专业性的重要体现,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指明了清晰的路径。大单元教学设计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明确界定单元学习目标

布卢姆认为,在教育中,目标表明了我们想要学生学习的结果。崔允漷说:“学习目标是学校教育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单元学习目标是单元学习的质量标准,引领着单元教学的全过程,制约着单元学习的方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应紧紧围绕单元目标而展开,它不仅决定单元评价任务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学生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明确:在单元教学过程中,学生将要获得什么,通过何种路径去获得,对单元学习内容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

单元学习目标的构成应与学生紧密相关,至少必须明确谁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清晰地回答这四个问题,便构成了单元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学生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其中,行为主体是学习者(学生)不是教师;行为表现是指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习结果的制定限制或范围等;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界定单元学习目标以上四大要素时必须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单元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科学设计单元评价任务

单元评价任务是基于单元学习目标并且为检测学生学习是否达成目标而设计的任务。单元评价任务将学生单元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技能、获取知识的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整合、知识的迁移应用等融合于课堂,通过任务驱动检测单元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是联系单元学习目标与单元学习表现之间的桥梁。能否依据单元学习目标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单元评价任务、获取与单元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解释这些信息并做出反馈或进行指导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

单元评价任务设计包括评价目标的制定、具体任务的设计、评价量规的制定等多个环节。优质评价任务设计应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保证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相一致;评价目标与具体任务相一致;具体任务与评价方法相协调;评价量规与评价任务相一致。一般来说,评价任务设计遵循如下流程:

三、整体勾勒单元教学结构

单元教学结构是对单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评价任务、时间分配等的整体认识和系统规划。教师备课时不能仅从“一课一时”出发去解读教材文本,而应该结合课标从课程的视野系统地看待单元教材的编写意图、学习目标、知识(能力)体系、结构特点、具体实施等等。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纵向把握学科知识的逐步扩展,学生能力的逐渐提高;教师又要根据课标的规定横向把握学科的全部要求,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能仅窄化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还应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的培育,四位一体,缺一不可;教师更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看待单元教材,深度挖掘学科教材的五育因素,从教学走向育人。教师在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后,应通盘考虑单元学习目标整体实现的全过程,如整个单元如何划分课时?可分几课时完成?每课时实现整体单元中的哪些目标?这些学习目标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否严密,是否体现学生的认知进阶?等等。教师要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勾勒出单元整体教学结构图。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单元设计的理念——体现学生主体、课标导向、能力为重、素养为先;单元目标的进阶——体现目标间的关联性、逻辑性、结构化;单元课时内容的选择——体现课时内容的时代感、生活化、契合度。

四、精准安排单元教学活动

单元教学活动是指教师为了单元学习目标的整体达成而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每种教学活动都包括受教者、施教者、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构成要素,需要区域教师全面认识、精准设计、有效开展,具备并体现良好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

单元教学活动在单元教学设计时整体规划,在单元课时中具体实施。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教学活动:一是情境创设活动能否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热情、思考、探索,能否替换其他真实情境更能引人入胜;二是自主探索活动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给予学生恰当的主题、合适的空间、适度的时间、灵活的形式;三是集体交流活动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倾听别人的想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准确表达、有效辩论;四是归纳概括活动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一课多得、学有所获;五是巩固练习活动教师设计怎样的评价任务才能更好地检测学生是否真的“学会”并能学以致用。

(本文系2020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一般课题“区域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编号: SCJG20 A12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