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27期(总第367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让性教育进课堂的同时,性别教育要跟上——
消除性别偏见 不为成长设限
■实习生 马晓冰
《教育导报》2022年第27期(总第3675期) 导报二版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画院专职画家高晓笛建议:“将性教育专业纳入教育学本专科目录,设立性教育师资专项培训经费,让性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她建议,组织专家尽快出台《中国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让性教育进课堂有纲可循。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性教育。然而,性教育并非只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青春期教育”“防性侵教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性教育包括身体权利、性别平等、人际关系、健康、福祉、尊严等等。在性教育进课堂的同时,性别教育还远远没有跟上。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性的事情好解决,但性别就没那么容易了。”全面的性教育亦是如此,性科学教育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性教育是亟须同时进行的一体两面。

弱化性别刻板印象,对性别偏见Say No

在讨论性别教育的话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小测试:小明的父亲开了一家杂货店。一天,小明从父亲的杂货店出来后被一辆迎面开来的车撞倒,他被送到了医院的急诊室。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忽然发现,手术台上躺的竟是自己的儿子。请问小明与外科医生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你不能确定地给出答案,很可能就是受到一种“常识”的影响,认为“外科医生一般都是男性”,其实这就是一种基于职业的性别刻板印象,它匿迹于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并对我们的思维和判断产生影响,甚至造成性别偏见。

3月7日,一场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吐槽大会”在四川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性别平等试点学校——成都市石室初中青龙校区拉开帷幕,这是成都市成华区妇联与四川省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合作的性别平等项目中的一项活动。孩子们用童真又犀利的吐槽直击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痛点,向老师和家长讲述了他们观察到的性别不平等现象,生动而不失深度地批判了社会上的性别刻板印象。

“就拿爱好方面来说吧,男生喜欢粉色会被说娘;男生想当芭蕾舞教练会被说娘;男生喜欢初音未来还是会被说娘。但如果是女生喜欢黑色,那就是帅气;女生喜欢打游戏,是爱好广泛;要是女生喜欢数理化,那就是下一个居里夫人,这就是差距!”活动现场,谈及男孩在性别上承受的偏见,两个男生一唱一和地对比着人们对男女生的差别待遇,形式活泼又发人深省。女孩们也提出了她们的疑问,“50岁女明星素颜像大妈,可是从来没有出现过50岁男明星素颜像大爷,为什么这个世界对女性的关注点永远都在外貌上?”这位女生的吐槽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并在呼唤反思与改变,场下的老师和家长频频点头称赞。“女人要温柔?不对,是人要温柔;男人要坚强?不对,是人要坚强。女人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不对,是人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最后,一位学生掷地有声地引出珀莱雅与《中国妇女报》的联合倡议,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弱化性别刻板印象,对性别歧视 say no!

活动过后,石室初中大队辅导员李月表示:“孩子们用最童真、最幽默、最犀利、最富有生机的吐槽,揭示出了生活中、社会上的性别歧视现象。又用真实、感动、有深度的观点呼唤平等,呼唤我们回归到人的本身。”

带着这种触动和启发,学校领导及全体班主任、教研组长接着参加了由四川省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主任、成都大学心理学教授苟萍老师主持的性别平等参与式培训,培训形式多样,有性别畅想、选边站队、头脑风暴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老师们认识并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树立起“不用生理性别去限制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的教育理念。培训过程中,许多老师感触颇深,谈及自身经历时眼含泪光,即使观念的改变、教育的普及依旧长路漫漫,但至少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尝试和开始。

育人必先育己,不应因“性”施教

“孩子是榜样的影子”,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学校里,怀有性别偏见的教育者不免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施加给孩子,影响他们的成长体验与观念形成。苟萍说,“特别是作为一个心理老师或者心理咨询师,如果缺乏性别平等的观念,在工作中是会产生很大问题的。”

苟萍举例说,曾有一名心理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一个女孩如果长得五大三粗,大家会觉得美吗?而假如恰好班级中有个女孩长得块头大一些,老师对她的这种评判势必会加重她的外貌焦虑,很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有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如果咨询师本人就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话,也极有可能会带给来访者一些误导。“一个在观念中将男女性别标签化的老师,是很难不把孩子向格式化的方向培养的。所以教育者认识上的不足是亟需警惕和反思的。”

石室初中副校长王涛也表示:“作为教育工作者,就不应有性别偏见,要秉持性别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样在平时上课时、和孩子交流时,所流露的思想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们都要尊重他们、欣赏他们,并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尊重自己的内心,从而欣赏自己。”

江油市教育发展中心心理健康教研员钟晓玲对此非常赞同,她表示:“校园生活更多是集体活动,作为老师,要重视引导孩子们相互尊重,有差异之别但没有高低之分,这样才能够建立一种和而不同的良好风气。”

在孩子的性别认知、性别教育中,家长同样不能缺位。有的家长会在孩子较年幼的时候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孩子,尤其是把小男孩打扮成小女孩的样子,或者给小女孩剃光头,针对这种现象,新疆库尔勒市上户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李红莲表示:“家长觉得无所谓的做法,却很可能给孩子带来性别上的困惑,他会很难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性别,在与同龄人相处中也更容易遭到孤立。”

一方面,家长应教给孩子基本的性别规范,教会他们尊重与自爱,能够与群体相处;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特质,包容他们的个性发展。就如家长马先生所说,应当在保护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力,不管是爱好、穿着还是与异性的交往方面,要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并培育他们独立评估的能力。“越是限制孩子,越会适得其反。家长应当在平等的对话中划定底线、给予建议,更多地去相信孩子,由孩子自己做决定。”

科学施教,守护孩子成长

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书中,思琪曾这样问妈妈:“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而妈妈告诉她,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而思琪不需要。即便是在今天,父母在性教育上的缺席和避讳仍不少见,更不用提关注孩子的性别教育了,而孩子可能会面临的困惑和危险并不会一同缺席。当孩子遭遇语言或行为上的性别暴力时,家长和老师能否获知,又该如何提供帮助,防患于未然?这是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而言至关重要的命题。

苟萍指出了观念上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一些家长和教师会认为女孩需要保护,而男孩不会吃亏。似乎男性的性别就是最好的护身符,但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性别偏见,甚至会给针对男孩的性侵害行为可乘之机。需要明确的是,所有的青少年都有接受性教育的权力和必要性。

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适时给孩子提供帮助?苟萍建议,在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双方的角色分工会影响到孩子对性别角色、家庭责任的认知。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共同决策、共同承担,爸爸妈妈都做家务,也都可以拿主意,孩子就不会感到性别权力分配的不平等。此外,家长也应构建一个包容、开放的家庭氛围,可以与孩子开明地讨论性话题,这样才能更好、更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孩子提供指导与帮助。否则当孩子遇到性侵犯等危险,却不敢告诉家长,很可能受到更大的伤害。

在学校性教育课堂教学方面,苟萍指出,要重视“参与式”教学,这要求老师在活动中引导孩子思考和发现,不能照本宣科,要在讨论中让孩子们实现观念的碰撞。对于“性安全”的教学不仅是知识普及,更重要的是技能训练,要给孩子建立情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反复演练。例如,对低年级的孩子,情境可能是一个叔叔说给你买了新裙子,要让你脱光衣服帮你换上,这时候应该这么做……对初高中的孩子,也需要进行演练,比如在一段恋爱关系里面,应该如何拒绝对方提出的非意愿性要求。这些学习不仅是不应避讳的,而且是很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帮助家长科学开展性教育,四川省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通过微信公众号“爱的指南针”,为家长们推荐了一些读物,比如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的绘本《小威向前冲》、《性别常识互动游戏书》、《乳房的故事》,以及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性教育的《如何和孩子谈性》等。系统的性教育不能缺课,孩子的性别教育家长更不能缺席,从观念开始,实践的每一小步都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