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29期(总第3677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等待“毛毛虫”蝶变
■曾卉
《教育导报》2022年第29期(总第3677期) 导报四版

人们常常为蝴蝶的美丽而惊叹,却往往忽略了它们蝶变之前的毛毛虫阶段。其实,孩子们也像是一只只准备变成蝴蝶的毛毛虫,在与他们的朝夕相处中,我有幸成为孩子们成长的见证者。

一个课间,几个同学急匆匆地跑到了办公室,“老师,不好了!班上有两个同学打起来了……”我立即放下手中的笔,示意他们先把打架的孩子分开并带到办公室,以便我了解情况。

“老师,小谢同学还没住手,他连续踢了同桌七八下!”我听后怒不可遏,径直走向了教室,被打的同学身体缩成一团,而施暴者小谢的脸上竟有些说不出的委屈,仿佛他才是受害者。

“他们为什么会打起来?”我问周围的目击者。

在大家七嘴八舌的叙述中,事情水落石出,原来是因为小谢在国学课上被记名字,他不想自己的大名出现在黑板上,快要下课时,准备设法擦去,有个同学见状极力阻拦,他却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到同学的身上,最后演变成了拳脚相向。

小谢简单粗暴的行事风格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他从小都在爷爷奶奶的蜜罐中长大,受到的大多是赞美和表扬,他很在乎每一次班级的排名,总是会兴致勃勃地问我排在了第几名。他接受表扬时笑靥如花,一旦听到了批评,就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

“这件事明明是你做得不对,自己上课不认真却迁怒于人,你要向同学道歉。”

“对不起……”他低垂着头。

“你为什么要擦掉自己的名字?是因为你只能接受赞美吗?可你明明没有做好!同学有什么错,你竟然用脚踢他。……”

“可是别人也讲话了,他们的名字都擦掉了,为什么我的名字还留在上面,这不公平!”他眼泪汪汪地望着我,还是一副自己没错的表情,以前的他发生了矛盾也是如此,要么怎么问都不吭声,要么就是一直说是别人先惹他的、别人先说他了、别人先嘲笑他了等等,总之,都是别人的错。

孩子们围成了一团,我知道他们是想看我如何严肃处理,他们甚至希望小谢同学能“挨板子”。但我看过李玫瑾老师的儿童教育视频,她说:当小宝宝打人时,我们不能打他,因为孩子是模仿大人,当他发现你打他,他会以为这是可以做的,他下次还会继续打人,正确的解决方法是抓住孩子的手,盯着他的眼睛,认真地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我很不喜欢你这样做,你再这样做我会生气的”。这样几次之后,孩子是会明白这样做是不对的。由此思彼,在教育学生时,也是一样的,如果只是训斥他们,甚至体罚他们,他们是认识不到这种行为是错的。所以我要用平静理性的方式处理。

我让小谢先冷静下来并明确告诉他踢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对于永远不敢正面承认错误的他,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让他认识到行为的不可取。

于是,我让他写一篇反思,把当时的想法写出来。事后,一张小纸条塞到了我的面前:我不该用暴力解决问题,我应该克制自己的情绪,用其他方式解决,并且在发生矛盾之前也会想想自己有没有做错,更不该乱动课堂用品。

被他打的同学顺势也塞给了我一张纸条,是写给小谢的:“其实是我不对,我不应该骂你,这件事情我向你道歉。……”原来,小谢同学的过激行为不只因为控制不了情绪,那位同学的话语无意间触动了他的内心,使得他寻求暴力解决。

我想只要小谢同学明确了自己的错误,不再一味把责任推卸在别人身上就是一种进步。

在处理孩子问题的过程中,切记不要听孩子的一面之辞,孩子会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说出一些偏向自己的话,这时需要家长或老师准确判断,孩子是非观的建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一定要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在哪,以及造成的危害有多严重。另外,还要让孩子明确“界限”,如果把错误的事情比作是悬崖,那么大人的惩罚就犹如那悬崖边上的栏杆,它的作用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孩子,让他们明确处事的边界。如果孩子多次犯同样的错误,必须予以适当惩戒,避免孩子再次试探底线,犯更加严重的错误。

在一次语文课上,教室里书声琅琅,小谢又一次走神了,我紧紧地盯着他那双不安分的眼睛,用眼神告诉他:“这次没有人和你讲话,是你自己心不在焉哦!”就在我们短暂的对视中,他偏向了头,把目光投向了书本。

之后的每一天,我都会把优秀作业放到班级群里,小谢同学也由“榜上无名”渐渐崭露头角。时不时地,我会跟同学们强调,名次不是求来的,是靠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换取的,其实这不仅是说给学生听,也是说给小谢的。

小谢让我认识到,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遇到学生的问题行为时,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讲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孩子的问题行为是可以纠正的,问题学生也是可以变成好学生的,他们就像一只只毛毛虫在等待着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