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19期(总第3016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村小来了个“搜老师”
■本报记者鲁磊
新闻特写《教育导报》2016年第119期(总第3016期) 导报一版

最近,泸州市纳溪区棉花坡镇大溪小学四年级1班学生陶宏金格外开心。他所提出的问题“睡莲花为什么白天开放晚上又要合上”,因为观察细致,又能通过咨询“搜老师”,探索出光线和水分变化是这一自然现象的成因,获选本月“四星问题”。而他也将有资格竞选本学期学校“百问小博士”称号。

大溪小学是纳溪区的一所边远村小,70多名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由于条件限制,学校长期与外界沟通不便,教学方式也相对单一。教师上课没动力,学生学习少热情。

“自从学校来了‘搜老师’,我每天都会收集问题,还试着解答问题。”陶宏金说,最近他正在研究为什么电磁炉只对铁器起作用,“争取再拿一个‘四星问题’!”

陶宏金所说的“搜老师”,是纳溪区落实用足用好信息化设备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伴随全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纳溪区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村小已安通了光纤,每班都安装了电子白板或一体机等信息化设备。但由于一些薄弱学校开发应用不够,基本是教师上课时偶尔用一下,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去年以来,纳溪区试点铺开了“搜老师”工程,按15:1的学生和计算机比例,为薄弱学校教室安装1-3台壁挂式电脑一体机,接通互联网,上课期间,全时段向学生开放。

“搜老师”的入驻,极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打破了村小教育“一潭死水”的状态。

如今,在大溪小学,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问题本,收集每天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借助“百度”等搜索引擎,开展“课前搜搜”“百问搜索”“世界搜搜”等活动,然后综合各方信息,对问题作出解答。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搜老师”的作用,大溪小学的师生们还制定了管理公约。班主任每周会作出安排,布置网络学习任务,同时每周、每月、每学期进行评比,选出最有价值的“星级问题”和提问最有水平的“百问小博士”,并把问题及答案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外的活动专栏里,让全班同学分享,激发孩子持续的学习热情。

在距离大溪小学不远的东升学校,老师们还把孩子们有意思、有意义的提问,汇编成册,形成了一套特别受学生欢迎的校本教材。

“如果每个学生每天坚持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那么6年小学读完,该收获多少知识呀!”东升学校校长黄迁燕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利用大数据,根据学生问题搜索情况,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趋向,为实现“个性化教学”做数据支撑。

“‘搜老师’工程看似简单,却是我们推进农村学校教学结构改革的有效载体。”纳溪区教育局局长杨文政说,“搜老师”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突破了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教育的时空限制,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接受信息教育;二是让信息化设备的教学辅助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开拓农村学生眼界,激发他们学会提问、主动探究的精神,养成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