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33期(总第3681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考研or就业:一道难解的选择题
■实习生 王一丹
《教育导报》2022年第33期(总第3681期) 导报二版

王铎 绘

4月6日,2022年考研调剂系统正式开启。在互联网上频频引发热议的2022年考研,也将接近尾声。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高达457万,相较2021年增长80万,增长率高达21%以上。而院校招生预计110万左右,这意味着今年有300多万考生落榜。

对于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考研”不是唯一的出路。看到考研的“独木桥”时,也能望见求职路上的“拦路虎”。选择的背后,是他们对于未来人生更为复杂的考量。

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交平台上,“考研”和“求职”这两个热门话题,总是会被一同提起。在网上,搜索“考研”“找工作”的关键词,常会出现“考研还是找工作?”“考研失败,怎么找工作?”“不考研,找工作难度大吗?”“考研之后找工作会容易吗?”等年轻人关心的问题。

显然,不管“考研”成败与否,“就业”这场战役都迫不及待地登场了。

“现在的水平,干什么都不够”

小陈(化名)接受采访的时候,正在等待学院教务处的电话。据一起备考的同学说,复试没有通过的人当天下午会接到电话。小道消息让悬而未决的结果更加漂浮不定。

小陈是某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大四学生。与很多同龄人不太一样的是,她在大学初期对于未来的职业有着比较清晰的想法: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方面的工作。

“就是学得太不够了,干什么都不够。”这是小陈准备考研的动机。

过去近4年的学习对于小陈来说,太“虚”了。不是课程没用,是努力学了3年的她,转头实习的时候,难免碰壁:专业课程往往偏向理论化,向上构建的理论知识给了她更丰富的学科视野和更专业的分析角度,但也让她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感到更加无力。

目前,她已经联系了本校专攻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导师,希望如果考研成功,能够跟着这位老师做一些相关的课题。虽然不知道研究生学历能够缓解多少自己对专业技能的焦虑,但好像有了研究生学历,她能更安心一点。

虽然正处在等待结果的焦虑中,但她并不介意讨论失败。“考研的学生都会面临一个抉择,如果今年考不上,是继续考,还是直接工作。”在考试前,她就和家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如果考研失败,她将按照自己的理想职业去参与春招,工作之后再考虑是否再次考研。

“换一个赛道,重新证明自己”

今年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国家线较去年涨幅超过10分。分数线一出,就登上了微博热搜高位。近几年,新闻传播学考研分数线居高不下,是考生间心照不宣最难考的专业之一。

小赵(化名)就是未能“幸免”的“新传”考生中的一名。国家线公布后,她决定去找工作。目前,她已经在一家报社实习。

对于小赵来说,“工作”和“考研”不仅似人生十字路口的两条分岔路,更像是衡量个人价值的两杆标尺。

从准备考研开始,小赵就没有想过就业问题。她选择了一所“新传”专业一直很热门的院校,在备考时就对成功率有所预料,抱着“万一考上了”的心态,希望通过考研扎实自己的本科专业知识。

备考确实让她对专业知识的储备有了更多的安全感,但这个不尽人意的结果,仍让她感到困惑。失望与沮丧之中,小赵决定去找工作,让自己振作起来,“换一个赛道,重新证明自己。”

真的走进职场,小赵又切身体会到了传闻中的就业难。虽然报社实习的工作任务在她的能力范围之内,但薪资偏低的情况和发展空间的有限让她有些失落。在“双一流”院校读书的小赵,本科阶段有一定的社团工作和课题研究经验,虽然心态很好,但面对真实的就业环境,还是觉得离预期水平差距太大。

不满意的考研和不满意的薪资摆在面前,让已经准备好冲进社会的小赵迈不出脚。但她心里也很明白,工作再难找,也要努力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二战”考研,就算考上,研究生毕业的求职环境也不见得更好,“还是趁早找到工作好。”

“工作的话,上升空间更重要”

考研这道关再险峻,也总有人通过。4月初,材料工程专业的小李(化名)收到了来自第一志愿目标院校拟录取的消息。

谈及考研的初衷,小李说:“本科的学习基础而宽泛,也缺乏一定深度,出去就业很难认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如果说就业面对的选择是眼花缭乱,那么,考研则是一条向内深化的艰难之路。

与高考不同,考研不仅没有固定的同学一起努力,连固定的老师都没有。每一个参加考研的人都会反复强调,“考研是场信息战”,但没有人能够依照自己的经验提供精准的信息资源给考生。“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坚持下去。”抱着这种心态,小李挺过了近一年的时间。

这次考研对小李来说,不管是结果还是过程,都是有意义的。如果在考研初期找到不错的工作,小李觉得自己应该还是会选择继续深造。“现在很多企业都会支持秋招中拿到岗位的应届生去考研,如果考上了的话,选择深造不算违约。”她说,但如果这次考研没考上,她也不会再考了,“考研的周期太长,耗不起。”

与网络上传言的“材料专业毕业生工作差、待遇低”的种种抱怨不同,小李了解了本专业毕业生薪资现状后,没有那么焦虑。“我更关注上升空间,以后选择工作也会更看重发展空间。”小李说。

四川大学生在高校毕业生双选会上求职应聘。(兰自涛 摄)

 

就业锦囊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报告,就业压力大,仍旧是考研的主要因素。根据教育数据咨询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21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去年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86.6%,而半年内离职率高达38%。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薪资福利偏低、想要转换职业和行业,是离职的主要原因。

“就业压力大,满意度低”是大数据调查给出的答案,而这一问题摆在每个人面前,具体又复杂。

不管是“考研”,还是“工作”,都是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年轻人,面对“走进社会”这个课题的必答题。抛开专业能力不谈,研究生学习多大程度能够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并找到自己的定位,还未可知。更强的专业能力、更多的实践经历、更精细的学习方向……如果这些能够成为走进社会的硬件加分项,那么,不妨先从以下5个方面,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吧。

1

自我定位能力

“我的兴趣在哪里?我的优势在哪里?社会多大程度需要我的优势?”

大学生在步入职场前的最大的困惑来自对自己的不了解。不妨递出第一份简历前,先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尽量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必要时,可以求助老师和目标行业前辈,参考他人建议,做出理智客观的分析。

2

个人规划能力

客观的定位是起点和基础,让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明白此刻所在的位置和处境,那么,做好清晰可行的规划则是对未来的一份充满诚意的承诺书。

一份合理的规划核心是能力发展,要点是操作性强。究竟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如何才能一步步完成,是规划中的青年人必要的思考。

3

做事的专注力

专注力与注意力不同,专注力这种心理形态包含了自律等品质,具有社会属性。对事业缺乏专注,即便再有才华,也难以取得较大的成就和长足的进步。

在学生时期,学生可以单纯地学习,往往会有较高的专注力。而在工作中,让人分心的事越多,越考验一个人的专注力。专注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不妨从现在开始,养成做事专注的习惯,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心态。

4

与人合作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打独斗显然不是当下效率最高、收益最多的模式。善于协调合作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何与人合作,成为了每个人的必修课。真诚是互利的前提,能力是双赢的保证。要记得,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也是必不可少的。

5

终身学习能力

有些学生抱着“找到工作万事大吉”的心态走进职场,自然事与愿违。

求职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工作与学习也并不是不可兼容。在求职时需要明白,工作也需要“充电”,没有永远的“铁饭碗”,保持虚心的态度和进取的精神,才能不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