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34期(总第368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读懂课程:教师重要的职责
■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李文送
专家视角《教育导报》2022年第34期(总第3682期) 导报三版

■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李文送

一次讲座中,某教授和老师们互动时,提问“什么是课程?”但是,现场教师鲜有人回应;当组织老师们研讨“课程和教学孰先孰后”时,老师们又争论不休,因为部分老师认为课程先于教学,而另一部分老师则认为教学先于课程。有研究表明,一线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较强,但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力却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读懂课程、没有认清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等因素所致。在我看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能不懂课程,读懂课程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职责。

一、课程究竟是什么?

据文献记载,“课程”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如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到“小立课程,大作工夫”),主要是指“有关课业的安排”;而在西方最早见于1859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意为“跑道”。这些定义后来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不同的教育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和考虑提出了不同的界定,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

华东师范大学施良方教授在《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介绍了6种典型的课程定义——“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论专家塞勒把课程比作“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一场球赛的方案”“一个乐谱”。还有的学者提出“课程是学校的产品”“课程是透镜”“课程是多路向的生命通道”“课程是将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编制在一起的活动任务”。

上述定义在某种意义上为教师认识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及思路。我认为,课程是国家、地方或学校根据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和“合理膳食”的需要,以及新时代发展的当下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核心素养的形成而研发的“食谱”。

二、为何要读懂课程?

不管老师们有没有意识到,课程在学校教育领域始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有课程的地方不一定是学校,但是有学校的地方一定有课程。课程是一所学校的办学之根基、育人之根本和发展之命脉。课程是学校教育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载体,被誉为学校教育的“心脏”。用现在的教育话语来说,课程反映了教育目的,承载着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以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命。

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蓝图,是连接教育和教学的“桥梁”,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指南,为教师的教学育人工作规定了内容,给出了标准,指明了方向。如果教师不懂课程,那么教师何以胜任教学工作?何以完成教育的使命?何以培育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

在基础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中,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力是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也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落地落实的必然要求。所以,一线教师不仅要读懂课程,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领导力。所谓“课程领导力”,是指教师在课程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感召、示范、推动等积极影响力,具体表现在课程规划、执行、开发、资源建设、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价值引导力、实践示范力和文化建设力。

三、要读懂课程什么?

除了读懂课程的含义和意义外,一线教师至少还需读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那么,课程和教学有什么关系?究竟谁先谁后?

塞勒用三个隐喻讲述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如果课程是建筑的设计图纸,那么教学就是具体的施工;如果课程是球赛的方案,那么教学就是现场的比赛;如果课程是乐谱,那么教学就是演奏的过程。由此可见,课程决定教学,先有课程,后有教学。

我的观点是:课程即“食谱”,包括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要素,而教学是师生现场共同烹制而成的“菜肴”,教材则是“主食材”。“菜肴”中的营养物质要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得先入学生之口,并进入他们的胃和小肠才能被消化,同时需经过胃、小肠和大肠等的吸收才能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从而运达组织细胞进行新陈代谢。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之能主动而积极地参与“菜肴”的烹制,并讲究“菜肴”的色香味俱全和营养均衡,以激发学生的食欲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要清楚的是,食材中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有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等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这就表明,在教学中,教师需通过巧妙的讲解、智慧的点拨、恰当的比喻等策略和艺术,为学生消化食物提供“消化酶”,为学生吸收营养提供“支架”。即深入浅出地展露学习之律、方法之妙和课程之美,帮助学生化繁就简,化难为易,并平中见奇,从而做到学以致用,进而起到用以致学的功效。

一线教师如何读懂课程呢?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是研读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