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34期(总第368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智慧教育云平台 教学价值探微
■罗萍 张道明
教学案例《教育导报》2022年第34期(总第3682期) 导报三版

■罗萍  张道明

科技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鲜血液和全新活力,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空间,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发深度教育变革。笔者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一谈优学派智慧教育云平台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意在抛砖引玉。

一、前置预习“可视化”

教学是建立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间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因“教材”施教,循“学”而教。教材是静态文本,而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是个性化的,呈现出动态变化状态。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展示预习过程,准确把握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有利于教师“靠船下篙”,修改课前预设,调整教学思路,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让教学更加有效。

案例1:《出塞》教学片断,课前教师布置了预习作业:1 .搜集、了解作者王昌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背景;2 .朗读诗句,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3 .自学课文,提出四个问题。某教师课前利用优学派智慧教育云平台推送上述预习作业,学生在平板电脑上自主完成。课前,查看学生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知识原点,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比如,学生甲提出四个问题:1 .《出塞》这篇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2 .为什么说万里长征人未还?3 .龙城飞将按说不在唐朝,为何诗中会写到他?4 .为什么李广一来,骑兵就打不进来?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深入理解诗句意思,走进诗歌描绘的情境。这样的教学可以让教师清晰地“看见”学生预习过程和结果,对学生“最近发展区”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增强教学针对性,达成教学有效度。

二、思维过程“可视化”

思维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倘若能够把学生思考过程用一种直观可感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看得清楚明白,自我顿悟,让教学达到“不教而教”目的,远比教师讲解灌输更能让学生学到带得走的能力。

案例2:执教“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36除以3为例,学生对其中一种算法有疑惑:“为什么竖式里有两个6?”“30是怎么来的?”“我知道了30表示分掉的。”“为什么只分掉30,不一次把36全分掉?”此时,教师向学生推送互动探究题板,让学生利用小棒代替月饼动手分一分,将分的过程录下来。随后,教师问学生:“你们刚才先分的是哪部分?再分哪部分?”生1回答:“分的是36根小棒。”教师回放生1分小棒视频,追问:“小强先分的哪部分?再分的哪部分?”“小强你一共分了几次?”“第1次分掉了几捆小棒?”“为什么不把3捆拆开与原来的6根单的合起来再分呢?”“为什么不一次就把36根分掉呢?”“这个竖式里哪个6表示的是第二次要分的6根小棒?”一系列追问帮助学生将操作和方法每一个步骤联系起来,透彻地理解了算理。教师借助视频回放,让思维过程变得清晰可见,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解开了心中疑惑。

三、操作步骤“可视化”

学生听一遍记不住,操作一遍就记住了。教学若能“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更为深刻与透彻。

案例3:轴对称图形复习。某教师采用下棋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出示课件,问学生:你能找到三颗棋子的对称棋吗?学生练习纸上完成后,抽两生到屏幕上找 A点的对称棋,把找的方法画出来。生1找出 A棋子、 B棋子的对称棋,其余学生观察找的过程。生2一边找 C点的对称棋,教师一边引导全班同学探究。上述教学,不局限于学生在练习纸上找对称点,而是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找对称点,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强化了动手操作意识,学生的思维伴随着动作,使得找对称轴方法在学生一步步操作中内化一种学习经验,得到巩固,知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成为一种可以带得走的知识。

(作者单位:屏山县学苑街小学,本文系四川省电教馆立项的信息技术科研课题《小学生应用网络空间开展探究式学习研究》中期成果,课题编号为 kt202009309 b8 f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