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34期(总第368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匠心筑造航空报国梦
——记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装备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师团队
■实习生 徐琳 本报记者 何元凯
聚焦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导报》2022年第34期(总第3682期) 导报二版

上自教授,下到学生,皆投身航空制造生产一线;从意气风发的学生到沉稳严谨的教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不息。由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成都航院”)熊熙教授领衔的航空装备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师团队,以“航空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推动航空产业技术的进步和转型升级,为航空工业和区域经济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今年,成都航院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是四川省唯一入选的职业院校团队。

追求卓越,与航空事业共命运

去年,一家航空企业在生产直升机上的一种阀体零件时遭遇时间和成本瓶颈。这种阀体零件,精度要求高,形状复杂,材料加工难度大。戴祥利、潘勇强、胡登洲等团队成员连战3月,摸清新设备性能,整合国内外先进技术,攻克多个技术难题,使生产效率提升了50%,刀具成本降低了50%。类似的案例,在成都航院航空装备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师团队中并不鲜见。

专业建设与航空事业共命运,科研创新与航空企业同发展。航空装备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师团队一直积极服务航空、国防事业以及区域中小微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成立了“成都航空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和“成都无人机应用技术研究院”2个科研实体,同时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协同创新平台和航空技术技能传承基地。此外,团队教师还带领学生直接介入航空装备生产环节,解决制造工艺难题。

从机械加工、数控技术到智能制造,每一次专业调整都紧跟我国航空工业现实需求。近年来,成都航院为成飞公司为代表的航空企业输送了大量航空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占到企业新进技术技能人才的三分之一以上。

产教融合,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信息化、智能化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逐渐成为了科技发展的主体。在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学院特聘院长汤立民看来,产教融合势在必行。

汤立民1979年从成都航院毕业后,进入成飞公司工作。2019年,从成飞公司数控加工厂厂长位置上退休后,回到母校,成为推动企业与学院协同发展的牵头人。一回学校,汤立民便组建了学术指导委员会,邀请一大批高校专家作为委员,对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科研工作进行指导。他认为,只有了解企业,跟上企业的技术发展需求,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在团队负责人熊熙看来,产教融合更体现在“进园区办教育”。成都航院联合航空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共建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学院,该项目已成功入选2020年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

在位于新都区的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内,成都航院正在规划建设航空产教园区,为产业园入驻的航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根据企业入驻园区进度,通过高职单独招生,团队与企业共同选拔学生,采取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对一提前为企业培养人才。产业园区航空企业则为学院毕业生提供大量优质技术技能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

甘为人梯,做学生成才的引路人

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不仅要有潜心钻研的科研精神,还要有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团队依托一系列国际专业技术技能竞赛,探索出“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作为竞赛指导教师,“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戴祥利放弃节假日,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竞赛指导中。在参赛之前,他通常都会陪着学生夜以继日,模拟场景,一遍遍地进行专项训练。

“学校的工作就是要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在戴祥利的辛勤付出下,学生们也交出了满意答卷。连续几年,他指导学生在国家技能大赛中斩获多个一等奖。

以身示范,让工匠精神传承不息

团队成员周树强是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和他一样以优秀毕业生身份留校的还有林盛、胡登洲、李斌等人。从汤立民到周树强,这种代代相传的“反哺”精神在成都航院并不少见。

2008年,周树强从学校毕业,当老师问他是否愿意留校时,他欣然接受。“当我还是学生时,我的老师林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周树强说,他们实训结束后,需要打扫机床,同学们嫌脏不愿动手,林盛老师却二话不说直接动手开始清理。“我也要像老师那样,不仅教会学生技能,更要向他们传递这种精神。”

如今,周树强的学生也带着这份工匠精神去到了更广阔的天地。2019年毕业的刘宝川,现就职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及老师周树强,刘宝川说:“周老师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严谨,不仅对学生要求严格,而且对自己也很严格。”在指导竞赛时,周树强要求“今日事今日毕”,学生完不成训练时,他也跟着不休息。这种踏实而严谨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刘宝川。

传承不仅体现在师生之间,也存在于学生之中。“高年级的学生会带低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学生成长后又会带他们的下一级。”刘宝川说,这种“老带新”的方式是学校一贯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