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35期(总第368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听专家破解家庭教育难题——
做“60分家长” 与孩子一起生长
■实习生 徐琳
《教育导报》2022年第35期(总第3683期) 导报二版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而这项事业,需要父母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摸索正确的教育方法,少走弯路。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子的相处和交流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帮助广大家长解决困惑,缓解教育焦虑,第三届心理与家庭教育公益论坛举办之前,主办方向小学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征集家长们最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从收集到的几十个问题中,梳理出关注度最高的4个问题,在论坛的沙龙分享环节,与会专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与解答。

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创造自由空间,与孩子平等对话

在家长们的焦虑和问题中,有一个词反复被提及——沟通。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是很多家长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邱华认为,沟通的前提是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邱华是学校2800余名孩子心中的“校长妈妈”,学校每个孩子给她提意见、写信,她都会认真倾听,并在校园电视台给孩子们一一回复。这会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的声音被听见了、被尊重了,孩子们会感觉到同“校长妈妈”沟通是安全的、是被接纳的。邱华也因此收获了孩子的信任和依赖。

让孩子有充分的表达权也很重要。邱华说,有效沟通不是“家长提问,孩子回答”的单方面输出,而是双方互动的双向过程。真正的沟通是要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充分的表达权,孩子愿意主动分享,而家长则需认真聆听。

“涉及到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一定要和孩子共同商量。”邱华说,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父母经常以“权威”自居,对孩子独断专行。但在邱华看来,新时代的青少年儿童们由于较早接受了广泛而全面的信息,内心渴望平等和独立,因此“权威型”的教育方式早已不可行。无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的孩子,都渴望被家长平等而真诚地对待。所谓真诚的对待,并不是“形式主义”式的沟通,家长不能一味地说教和批评,也不能已经预设好答案而假装征求孩子的意见,而应该真诚地与孩子共同讨论、协商。

此外,邱华还提到,要允许孩子安全而充分地释放情绪。释放情绪,是缓和矛盾的一种方法。如果孩子不被允许表达情绪,他会认为自己是不被接纳的,他的内心也会因此封闭。除了是孩子们的“校长妈妈”,邱华也是一位母亲。在两个身份的转换中,她学到了更多的沟通艺术。“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命令;多一些讨论,少一些决定。”她说:“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作为家长,应该在每一次与孩子的互动中反思自己:是想去引导支持孩子还是想掌控孩子?是想让孩子服从听话还是自律自发?这个方向不仅决定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否有效,还决定了未来孩子是否愿意敞开心怀,打开沟通的大门。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越大,似乎越不愿意跟家长沟通,青春期以后的孩子往往更难沟通。在成都市第七中学高级心理教师陈艳萍看来,这是因为年龄小的孩子说话更自由,随着年龄增长,孩子越难把心里话说出来。因此,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应该有不同的方法。陈艳萍说,比如幼儿园的孩子,家长跟他讲道理不如给他跳舞,给孩子一个表达的脚手架,用动作引导孩子学会表达。小学孩子,可以用绘画的方式协助他们表达。而中学的孩子,则需要建立一个自由的沟通空间。

陈艳萍在学校里给家长和孩子们推行了一个家庭圆桌会议,在家庭圆桌会议时间,家长和孩子都可以畅所欲言。她认为,孩子们通过参加家庭圆桌会议,可以增加参与感和获得感,也更加勇于尝试和表达。“家庭中需要建立一个真实、流动、自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畅所欲言。而只有当这个空间像活水一样流动时,才能孕育出蓬勃、健康发展的生命。

孩子面对挫折时,家长该怎么应对?

恰当的挫折,提升孩子抗逆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共同的期盼,有些家长甚至早早地为孩子的成功做好了人生规划,提前扫清各种障碍。家长对于挫折总是充满抵触的,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一帆风顺。然而,成功就一定是好的吗?挫折,就一定是坏的吗?

陈艳萍分享了一个美国首席大法官的演讲,这位法官在他16岁儿子的毕业典礼上的发言题目是“祝你不幸且痛苦”。为什么会有父母祝自己的孩子不幸且痛苦呢?陈艳萍提出一个假设:“按照大部分父母对成功的定义,孩子一帆风顺地考上名牌大学,我们就认为这是成功。但这种一帆风顺的人生就一定是好的吗?”陈艳萍说,“挫折和成功对一个人同样重要。”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成熟是他的全能自我和全能他人全部被打碎的时候,明白这个世界不是围绕他转的,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无常的。只有遭遇挫折,才能重塑自我。

罗曼·罗兰曾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以后,还热爱生活。”陈艳萍表示,挫折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促进作用的。她强调了两个概念,“恰当的挫折”和“足够好的父母”。她认为,足够好的父母是指“60分父母”,不替孩子做太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经历。父母要客观地看待成功与挫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时候需要扶,什么时候不需要,父母要把握好“度”。如果一味地顺从孩子,孩子就有可能自我膨胀,经受不了任何挫折。“世界是反复无常的,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很难经受风雨。我们不能让孩子活在童话世界里,只懂童话不懂生活,只有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在碰壁的过程中学会成长,他们的内心才会更加强大。”陈艳萍说。

正确认识挫折之后,如何更好地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四川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医学博士陈颖给家长们提供了建议。她提出了一个词——抗逆力。所谓抗逆力,就是指抵抗压力和困境的能力。它主要包含三个成分:乐观感、效能感和归属感。作为家长,在孩子遭遇挫折和困境时,家长要接纳孩子所有的悲伤、沮丧、难过和痛苦。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作为一个“软垫”,接住孩子并给予他们力量。乐观感来自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和支持,在孩子面对困难时,家长的期待和支持会成为一种力量,激发他们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效能感则是在“我可以做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当家长作为后盾,支撑孩子前进时,他们在逆境中的潜力也得以激发,抗逆力便得以发展。

孩子专注力差,如何改善?

正确认识“注意力缺陷”,温柔而严格地要求孩子

学业成绩,是家长们始终关心的话题。很多家长通过观察发现,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专注力。“专注力差,不一定是坏事。”《新教育家》杂志社社长姚曦笑着跟家长们解释道:“我从小就是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人,但这并不妨碍我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成为一个教育杂志的创办人。”

姚曦的儿子似乎也遗传了这一点。经过观察,他发现,儿子非常热爱学校和老师,但仍然学不好各门功课。为此,他尝试了多种办法试图改善儿子的专注力。例如,用倒计时设置定时任务等,但儿子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姚曦由此对家长提出第一条建议:判断孩子是否属于注意力缺陷。家长可以效仿他的做法,设置定时任务并制定奖惩方式,以此进行检测。如果孩子情况有所好转,那么可以排除注意力缺陷,家长可以通过规范、沟通、奖励甚至惩罚等方式帮助孩子逐渐提升专注力。如果孩子不厌学且情况并未改变的话,那么家长需要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你的孩子是否有注意力缺陷综合症?从医学上讲,它属于多动症里的一个分支,表现为思维异常活跃,天马行空且散乱无法集中。从表现上看,患有注意力缺陷综合症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注意力经常难以集中,明显不同于其他孩子。

但在姚曦看来,专注力差并不等于孩子学习不好,反而意味着勇于尝试和创新,因为思维活跃的大脑总是让他们有更多新奇的想法。“我们不要将患有注意力缺陷综合症的孩子区别对待,而是要带着温柔而坚定的爱严格要求他们。”姚曦提醒家长,如何孩子患上注意力缺陷综合症,除了药物干预以外,对抗性运动也很重要。因为孩子在进行对抗性运动,比如打篮球时,他不仅要全神贯注,还要集中精力去防守对方。在运动过程中,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又会提高专注度,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行为管理同样重要,家长要有原则、有底线地要求孩子做好每天的事情。”姚曦说,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因为自律性差,更需要家长的细致检查。例如每一天的作业记录本必须记录日期、天气,甚至精准到哪一页、哪一题,每堂课的课堂笔记也要仔细检查。姚曦坦言,注意力缺陷拉近了他和儿子之间的距离。“我每天陪着他进行对抗训练,每天督促他服药,我们都感受到了彼此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患上注意力缺陷综合症,家长也不必过于焦虑。关于专注力,陈颖给出了专业的解释,因为大脑的发育,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专注力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孩子的专注力因人而异,而且还会随着年龄、身体的发展而变化。她建议,当家长发现孩子专注力差,不要轻易下结论,应将孩子送至医院进行专业判断。“医院会根据一些认知功能的测评、持续注意的测评、家庭问卷结合学校表现进行综合诊断。”一旦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轻微者可以通过家庭的行为训练等方式调节,严重者则需要药物的支持。“很多名人,像菲尔普斯、爱迪生等都有注意缺陷。家长不要过于放大孩子的缺陷,要学会看见孩子的长处。”陈颖说。

如何依法带娃?

不断更新观念和方法,与孩子共成长

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下称《家庭教育促进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家庭教育促进法》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它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哪些启发?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家庭教育促进法》,依法带娃,《中国教育报》驻四川记者站副站长胥茜对此进行了解读。

《家庭教育促进法》是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法律。胥茜说,立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尊重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自主性和自由度。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法律给出了解答,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而设立《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根本任务则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法律对家庭教育提出了五大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的发展规律和他们个体的差异。”胥茜解释道,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且不同的个体,这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的一个要求。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几十年来,我国有接近20项文件都谈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都没有以立法的形式,更多是指导性的意见。而去年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却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法令中第十六条,列举了家庭教育的六大内容。第十七条,列举了家庭教育的九大方法。”但在胥茜看来,这些还远远不够,“每个家庭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当在实践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此外,《家庭教育促进法》中还提到了社会协同,明确了国家干预的内容。“这是非常关键的,此后在家庭教育中,即便是父母,也会受到法律的限制。家校的合作也有了法律的依据,学校老师也可以根据法律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胥茜说。

大约20年前,就有专家提出疑问,几乎所有的职业都有资格要求,为什么父母这个职业没有资格认证?归根到底是因为,做家长不需要门槛。而且家庭教育没有统编教材和课程标准,也没有固定的课程模式。如今,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也风靡一时。胥茜提醒广大家长:仔细甄别各大机构,“家庭教育的方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家长那颗无条件爱孩子的心。”她说,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及,无条件的爱是一件难事,但这件难事是家庭教育指导师无法教给家长的。家庭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变化,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做好准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断学习和成长。“我们随着孩子的生长而生长,这是停止不了的事情。”胥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