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期(总第301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静水深流 深耕课堂
■胡基良
《教育导报》2017年第1期(总第3018期) 导报三版

当下一些课堂要求学生动起来,气氛热闹起来,评课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有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是否热烈。于是,许多教师乐于鼓噪有声课堂,不间断地让学生讨论探究。学生课堂讨论甚至成为优质课、竞赛课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似乎不如此就无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其实,以生为本不一定非要体现在学生讨论上,课堂教学让学生做到“静”或许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课堂需要静听。以生为本强调“学”的地位,有些教师因此认为课堂就得让学生自学、讨论,自己讲得越少越好。须知新课程并不反对教师的“教”,之所以强调“学”,是因为过去的课堂里充斥着填鸭式、灌输式的痼疾,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发展与创新精神的养成。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固然没错,但因此而忌讳“教”的做法,显然是矫枉过正的。学生要学的有些知识点,尤其是难点问题,已经越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此时学生没有能力觉察到、意识到,老师依然让学生讨论,就会陷入迷途,甚至南辕北辙。这些问题需要教师的耐心讲解,需要教师这个引领者“拨开云雾”,这就是教师“教”的作用。此时,学生必须做到静心聆听而学。有些课堂,学生看起来讨论得热血沸腾,场面热烈,可是学生站起来回答或讲解自己的观点时却不知所云,问题没有进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该让学生安静听讲的时候没有静下来。一堂课要讨论的知识点,要讨论的时机、环节安排等,都要结合知识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是讨论,还是静听,在于教师驾驭课堂的教学机智。但课堂上学生静听是必不可少的。

“学”是永恒的课堂过程和步骤,“教”是不可或缺的课堂平台和桥梁,而“思”是课堂目标和灵魂。

课堂还要静思。“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倡导小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排斥对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人格的训练。其实,在思维难度不大,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上,没有必要采用集体讨论探究的形式,应该给学生一个安静的空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同时,集体讨论的问题也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所以,即便是要轰轰烈烈地讨论一场,让学生大胆展示,展开思维与智慧的碰撞,在此之前也应该有一段安安静静的独立时间,让学生理出问题的体系结构。否则,再热烈的讨论也只是浪费时间的假象,而非真正的以生为本。

课堂更要静悟。“悟”在解惑之后,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的必要过程、关键环节。学生讨论之后,或教师讲完重难点问题后,应该给学生一个“悟”的时间。有些教师怕冷场,在突破难点后立即组织互动,让学生开口说。而此时有的学生还似懂非懂,由于教师操之过急,失去了彻底弄懂的机会;有的学生当时懂了,课后却糊涂了。这就是没有静悟不能镌刻的结果。因为当堂理解不等于彻底理解,给一段时间,让学生理清思路、玩味原委,反刍一下,才会使其将新知识完全消化。而悟由心生、心归于静方可自省,这个时候不让学生安静下来是不行的。给学生静悟的时刻,再辅之以静静的操作演练,那就是知识深深镌刻的美妙时刻,就像古人推崇的“温故而知新”那样豁然开朗的境界。

口动有声,心动无痕,静水深流,宁静致远。以生为本不是以声为本,老师要时常提醒自己,静静的书桌下面有一颗颗神思涌动的心灵。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县得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