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期(总第301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要“入戏”,更要“出戏”
■谭柳
《教育导报》2017年第1期(总第3018期) 导报三版

一年级的一次班会课上,老师别出心裁,通过学生表演的情境剧《学校的一天》,引导学生如何做到言行文明。

情境剧中,4个孩子,1个扮演老师,3个扮演学生,其中两个孩子扮演表现好的学生角色,一个孩子扮演表现不好的学生角色。可以看出,扮演表现不好学生角色的孩子着实是下了功夫的,从早上进教室时的吊儿郎当、上课时的左顾右盼、课间时的疯狂打闹、就餐时的我行我素、放学后的扬长而去。……每个时间段,每次表现都“不好”到了极致,可谓入戏”了。

观课中,我特意观察了这个扮演表现不好的学生小强,我发现他第一次表演完毕,很不好意思地低着头,悄悄地看看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态度。慢慢地,他习惯了,表现得更加自然,更加投入。最后,索性毫无顾忌地大笑、与同桌讲话、坐无坐相、站无站相。当然,这些都可以理解为情境剧的需要,只能说他演得越来越真实了。

小强真的这么顽皮吗?直觉告诉我不是的。当老师走出情境剧,模拟生活情境进行说话时,设计了老师想找权老师借一下订书机装订这些散卡片,应该怎样对权老师说呢?刚好老师点了小强来回答,他原话是这样的:“权老师,郑老师想订一下散的卡片,请你把订书机借给她用一下,郑老师用完了,我会送来还给你的。”老师没有任何提示,其他孩子也没有示范,他却说得如此完整,意思表达得如此清楚,还用了礼貌用语“请”,并主动说用完了会归还。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懂礼貌、懂事理的好孩子。但由于前面表演的角色影响,他话音刚落,几个孩子连忙举手,“他最后一句话没说好!”“应该用‘您’,他说的是‘你’,这样没有礼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指出小强的缺点。老师也跟着大家的思路,指出应该用礼貌用语,并让全班同学告诉他。只见小强很无助地坐在课桌上,低着头,红着脸。

整节课,老师通过不同的场景,让学生表演,重点又放在查找扮演不文明者的主要问题上,师生共同找茬,努力穷尽扮演者表演中不好的地方。遗憾的是,自始至终,老师忽略了对孩子正面的引导,只强调这样做不好,那样做不好,到底怎样做才好呢?老师设计时也许考虑到了,不是有两个孩子表演正面的形象吗?事实上,当我们把眼光聚焦到反面形象身上时,如果老师能在学生分析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到底该怎样做,并让刚才表演的学生再来表演一次。这样,不管刚才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这次表演必将让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算是引导孩子从戏中走了出来。

回想我们日常的教学,学生动手、小组合作、情境剧表演等活动中,我们追求最多的是如何表演得更好,希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将各项活动做得淋漓尽致。其间也少不了反面的角色和例子,而反面的行为、表现很多都是老师教的,通过教给学生这些反面的东西,来教育和引导更多的孩子。对于教育本身来说,这也没有什么。只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表演后的引导。孩子的坏毛病从哪里来?都是老师教的。就像上面表演情境剧的孩子一样,老师教给他不同时间段不好的表现,对他来说印象是深刻的,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地引导他走出戏情戏境,提出正确做法的话,坏的表现,调皮捣蛋的方法他就会记在心里,以后也许就用上了。

不管基于什么需要,也不管我们带着孩子做了什么样的尝试,在引导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入戏”的同时,我们一定要从规范、文明、健康成长的角度,传递正能量,带着孩子走出戏情,引导他们做一个文明守纪、向善向美的好孩子。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三峡工程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