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43期(总第369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从“知道”走向“践行”
——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创新
■许大成
思政论坛《教育导报》2022年第43期(总第3691期) 导报三版

李政摄

■许大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明确要求,启示我们要站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自觉反思和审视当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更新理念,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努力实现价值观教育从“知道”走向“践行”的实践创新。

◆问题审视:把核心价值观当作知识来记诵

当前,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虽然“教育”了,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学生“知不知”的层面上,主要原因有——

教育主体的外在化。重视宣讲中的口头“说明”,忽视实践中的行为“证明”。少数老师热衷于在口头“宣讲”,在教室“张贴”,缺乏人格教化,缺乏精神感召,学生很难心悦诚服,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

教育内容的浅表化。重视价值观的表面“意思”,忽视价值观的深层“意义”。一些老师照本宣科,抽象空洞,无血无肉,苍白乏力,这种浅表化教育,“遮蔽”了价值观“照亮”学生人生的光芒。

教育方式的硬灌化。重视价值观的“现成”讲授,忽视价值观的“生成”体验。一些老师硬性灌输核心价值观,导致学生在消极被动中机械接受,没有感知和体验,没有理性和激情,没有质疑和认同,没有生成和生长。

教育评价的简单化。重视价值观的言语“表达”,忽视价值观的行为“表现”。一些老师根据背诵的“熟练”和“流畅”的程度进行“量化”打分,导致价值观教育“知”和“行”脱节,理论和实践分离。

◆理念引领:把核心价值观作为信念来践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创新,需要我们吸收借鉴当代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成果,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立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坚持先进的理念引领。

以“身”体道。教师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力量。教师在行为中“隐含”的价值观比口头上“宣讲”的价值观更能深刻影响学生。应以“身”体道,身体力行,把价值观教育落实为一种教育教学的规范,转化为一种人格感召,升华为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无痕教育。

以“境”融道。现实生活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真实场域。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所需要的信仰和情感都是不能命令的,但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被人欣然接受和认同。要立足真实生动的生活场域,精心构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以“动”生道。学生活动是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主要途径。要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展开价值经历,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价值澄清,以辨认的方式进行价值选择,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践行。

以“行”评道。自觉践行是评价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评价过程中,不能只看学生是否简单记住内容,而要看学生是否把核心价值观转化成为行事方式,变成日常性的对待事物的信念和态度。

◆实践创新:创设学生坚信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美好环境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创新,“要”在示范引领,“难”在开拓进取,“贵”在尊重规律,“重”在脚踏实地。

重视示范引领,提升教育教学的人生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位优秀的教师,就是一部引领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科书。因此,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师要提高思想修养,自觉修心修为,要融注积极的情感体验,表达坚定的信奉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触摸到心跳,感悟到教师的价值坚守和精神引领,从而发挥自己的示范效应和感染力量。

创新教育内容,开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隐性课程。教师一方面要表达意图,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讲清道理。另一方面,要开发“隐性课程”,自觉创设浸润核心价值观元素的生活化情境,主要表现在:隐于学生生活。如体现民主精神的班级选举,“无人监考”的诚信活动,协商对话的座位排列,充满仪式感的升旗活动,“今天我值日”活动等等。隐于社会实践。如参加革命老区的社会实践,观看体育比赛,组织爱心捐助的慈善活动等。隐于传统文化。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具有很强的感召力,能强烈引发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共鸣”和“认同”,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改进教育方式,实施“感知—探究—领悟”的体验模式。改变“听讲—记忆—背诵”的记诵型模式,实施“感知—探究—领悟”的体验模式。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平等”“公正”“诚信”“友善”等内容,可举行“班级公共电话怎样使用才能共赢”主题班会,结合同学们的切身体会设问:你在打电话时,想打多长时间?在同学们表达了“想打长时间”的真实感受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假如其他同学也这样想怎么办?如何让每一个同学的“想”在学校规定时间中都变成现实?这件大家认为可以随意处置的小事,对我们践行核心价值观有何启发?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创设了平等、宽容和理性的对话空间,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直面内心的价值冲突,在反省升华和感悟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价值理解,有效地引导学生体验和认同核心价值观。

优化评价方式,践行基于行为改进的表现性评价。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变单凭“熟练背诵”为标准的“表达性评价”,实施基于行为改进的“表现性评价”。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评价方式,如“示范式评价”,引导学生“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这些“英雄”“前辈”“榜样”是人格化的价值观,能产生道德力量,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尊崇与赞美,激发学生见贤思齐,实现价值认同和道德成长。如“支架式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值日中敬业精神,老师设立“我不想做;我想做;我尽量做;我认真做;我做到了;我做好了”的“六步进阶法”支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所处的段位和改进的方向。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坚定信念,外化为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