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46期(总第369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实践育人:探寻教育的真实样态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教育导报》2022年第46期(总第3694期) 导报三版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此次改革重点主要体现在强调素养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突出实践育人三个方面。

近几年,一系列指向“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出台——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设置劳动教育课程”;随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及配套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劳动”成为必修的国家课程。

此次修订,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恰恰从一个侧面说明党和国家对立德树人中“实践育人”的高度重视。在改革中,基层学校该如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实施劳动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其他课程,确保“实践育人”落地落实?记者采访了成都市部分学校,试图为中小学如何有效利用空间、时间,并突破疫情阻隔进行“实践育人”提供一些借鉴。

半个多世纪以前,教育家陶行知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学说,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学说三大原理,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提出:“陶行知的‘生活·实践’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育人方式转变、符合当前国情和实际的一种教育。‘双减’背景下,正应该发挥‘生活·实践’教育的优势,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创机赋能。”

时间来到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将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在回答记者问时表示,课程方案和标准的改革着重在于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跨学科实践,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实践育人——成为此次改革的关键词之一。

问题1

如何用好“空间”,实现实践育人?

——以四川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谁也没有想到,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校园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留下的巨大“防空洞”派上了新用场——经过几年的改造,这个防空洞地下层、防空洞侧夹层和防空洞地面层三个可贯通的物理空间变成了校内的“三空间·六领域”劳动教育基地。

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地下、夹层、地上空间,但也是川大附中学生“不可或缺”的劳动、实践、活动空间。在地下的8个潮湿的教室里,有的教室里养殖着肥美的蘑菇,而有的摆满了泡菜坛子、醪糟坛子、酒瓶子……学生们在这里种蘑菇、做泡菜、造腐乳、包皮蛋。在防空洞的侧夹层,在名为“植物工厂”的实验室,学生们学习无菌条件下的组织培养技术、植物的无土栽培等项目。而在地面上,则是温室大棚、菜地和水田,各种花卉、蔬菜、粮食应有尽有,墙上的“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劳动基地日常田间管理安排表”上按天排满了进行劳动和实践的班级,确保出力流汗、实践研究“一个都不能少”。

该校负责人介绍,学校将这三个物理空间立体地打造“植物组织培养”“生物技术”“植物工厂”“智慧农业”“发酵”“食用菌”六个农业领域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成丰富、多样、真实、开放的环境,为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智慧教育等课程的开发实施及学科渗透提供适切的活动场所和必备条件,以实现资源的跨学科综合运用,实现资源的育人价值。

空间的拓展带来了研究的拓展。在2021年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里,该校的“培养会研究的全面发展的学生——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校本实践”获一等奖。由课题组收集、整理的由《基于核心问题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4本书已经出版发行。例如:个人与自然分册中,有“防空洞条件对食用菌的影响研究”“海绵校园之雨水花园建设”“米酒的制作、分析与应用”“学校操场上空飞虫的防治”等;个人与社会分册中,有“成都历史文化女性的现实意义研究之卓文君、花蕊夫人、薛涛、黄娥篇”“成都文化之火锅文化”“科幻文学研究”“我校教室照明现状调查与改进”等;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自我分册中,有“一二·九纪念活动课程”“高中生理财认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成就更好的自己——女生形体雕塑与优雅仪态”“校运会点‘火’仪式设计与装置制作”等。

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均包括三项内容——该校项目课程开发实施规划纲要、课题组课程教学方案和学生的主要研究成果,凸显了基于核心问题开发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性”,即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和研究性。“以此激发和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躬身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获得更丰富、更深入的体验,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研究素养。”校长米云林说。

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带来了资源开发与拓展。学校教室照明系统的改进、“雨水花园”“战鹰苑”的新建等,均按学生课程研究成果实施;开发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联合育人体系,与四川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70余个单位建立了军地共建、校地共建、校企共建、校所共建、专业外聘等联合育人关系。

问题2

如何用好“时间”,实现实践育人?

——以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为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的开展,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如何根据学生的时间和真实生活情境来合理安排?前不久,一项对于“时间”的讨论,让芳草小学的孩子们尝到了综合实践活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从2021年4月至今,成都市高新区“林文红-王晓燕综合实践特色教师工作室”在小学高段选择“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活动主题,对“双减”前后,学生能否自主安排、管理的时间,让孩子们通过调查研究,深度卷入时间管理、自我管理,并形成了调查报告。在老师引导下,孩子们设计了家长、老师和学生三种调查问卷,并从0 .0版本升级到了3 .0版本。调查共发放问卷2760份,回收2552份。

经历了“双减”前后的时间管理对比,项目负责老师王德珍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成熟了很多:“孩子们发现,时间回到了我们的手中,但是写完作业后,只有25%的学生选择看书,其余的都是玩电子产品或聊天。有一些学生会经常制订自己的时间安排表,但仅仅只有30%。孩子们认为,合理地利用时间,制订时间管理计划非常重要。”

将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融合,是芳草小学的传统优势项目。从2005年至今,他们构建了“芳草研学课程”,特别是“诗韵研学”,让孩子们在研学旅行研究蜀地名家,感受蜀地文化,锻炼综合能力,启迪人生智慧。目前比较成熟的有“崇丽揽胜”“草堂谒圣”“眉山访苏”“李白寻仙”四个研学课程。学生分年级走进望江公园,杜甫草堂,三苏祠,李白故里,走近薛涛、杜甫、苏轼、李白,开展“走进诗人居寓,寻访诗人踪迹,徜徉诗歌海洋,乐享文化盛宴”的文化之旅。

另一项与时间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也颇具特色——毕业课程。林文红是该课程主要设计者,她将课程的实施和设计都交给了毕业班的孩子们。经过讨论和方案迭代,孩子们最终形成了“一首歌、一封信、一首诗、一本书、一个作品、一个建议、一个毕业典礼”的“6+1”毕业课程方案。

“目光隐隐天际微红,群山矗立其中。哪怕路途望不到边界,展翅就能触碰……”在小学毕业时,孩子们要录制合唱《启程》毕业歌的视频,记住难忘的6年;每个孩子都将写一篇读赵丽宏名作《学步》有感的文章,展望即将到来的少年生活;“闻言离故校,愿君勿忘乡。唯望诸事顺,逐梦愿远翔。”离别在即,孩子们会写一首离别诗赠予老师和同学;每个孩子还将在毕业前共读一本书,2020届读的是《小王子》,他们写下读后感,以此开始新的人生;每个孩子都将制作一个精美的卡片或者纪念册,让它成为一个作品,赠予同学;按照“我为母校留下什么”为主题,孩子们提出宝贵建议“母校扩展计划”“致成都市长的一封信”“关于芳草小学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最后,在毕业课程的最后一课中,一场精心设计的毕业典礼将给孩子们留下小学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问题3

如何打破“时空”,实现实践育人?

——以成德眉资四城七校“云研学”为例

实践育人离不开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是疫情挡住了实地研学的脚步。如何让实践育人打破“时空”,这一课题摆在了学校、教师,以及教学研究机构面前。4月29日,成德眉资4个城市7个班级的师生共同参与的“穿越时空·云游草堂”直播,为后疫情时代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种可能。

在美丽的杜甫草堂,来自天府七小詹妍婷老师、草堂博物馆李翼晋老师在户外打开电脑,直播授课;杜甫草堂博物馆小讲堂会场,老师们在观摩;4城7校班级直播上课内容,孩子们在线上感受杜甫草堂之美,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据成都市教科院教研员肖慧介绍,从今年2月起,成都市教科院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天府新区教科院就开始策划一场文教融合的主题研学活动,旨在进一步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面向青少年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在“杜甫草堂·云端研学”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过程中,文博专家、研学教育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各施所长、紧密配合,共同呈现出有研究、有趣味、能落地的课堂。

活动开始前,四川天府新区第七小学、四川天府新区南湖小学、成都市彭州小学、德阳市实验小学、眉山市东坡区百坡小学、资阳市乐至县城西小学等四城七校的332名学生14名教师四城七校的孩子拿到了研学手册,进行了前置学习。课程以“为什么要纪念杜甫”为核心驱动性问题,贯穿于前置学习、具体研学、拓展延伸三个阶段,使学习主题向纵深发展,不断拓展活动内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云研学”实际是一种多校远程教学,首先要有强大的教育技术保障。其次,课堂互动是教育教学最基本的要素,而在线教育目前最大的软肋也在于此,为了优化直播课堂互动,项目组选择多个平台融合应用,通过随机抽选、抢答、连麦、齐诵、选择答题等方式,实现四城七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无障碍互动,打破了时空界限,激发课堂活力。

“‘云游草堂’将草堂的门开在了各地的教室里,通过文博导师、研学导师和学校辅导教师共同授课的形式,优化课程实施路径,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肖慧说,7位学校研学辅导教师与文博导师、研学导师通力协作,共同呈现出了容量丰富、妙趣横生的课堂。